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8-05-09 14:52◆朱 漢
幼時生活在四川涼山州金沙江峽谷的一處原始森林中,這里彝族的很多風(fēng)俗非常有特色,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幼時經(jīng)歷的分肉一事。
在改革開放前,肉是非常珍貴的食物,能夠吃上肉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
而涼山彝族群眾分肉卻不那么計較,分肉的工作顯得非常輕松愉快。
當(dāng)時屬于集體勞動,每逢年節(jié),生產(chǎn)隊就要宰殺數(shù)頭牲口歡慶節(jié)日。殺的一般都是牛。每到這天,生產(chǎn)隊長就會安排幾個精干的人將要宰殺的牲口趕到一處比較清潔的山坡上進行宰殺。沒有安排著的勞力一般都不會去屠宰場的,而是安心生產(chǎn)勞動。到屠宰場的除了有任務(wù)的幾人之外,其余的都是些家家來分肉的小孩和村里一些還走得動的老人。另外生產(chǎn)隊放牧的人可以將牛、羊趕到分肉場周圍去放,享受一下分肉的快樂。
無論是宰幾頭牲口,無論是豬或是牛或羊,宰殺清理好后,就將肉砍成小飯碗般大小的坨坨肉,內(nèi)臟也同樣砍成條或塊。全部砍好后,就按人頭一人一坨地分?jǐn)[在草坪上。如此反復(fù)直到把全部肉分完為止。分完后三五百或五六百小堆肉整齊地擺在草坪上,紅紅的肉、綠綠的草相映襯,非常壯觀、好看。
一切準(zhǔn)備就緒后,就依次由居住較遠的人家自己按自家人口數(shù)取上幾堆肉,也就是家里有幾人就取幾堆。取好肉后背上就走。
我家和另外兩戶鄰居家居住較遠。蔡家沒有小孩,只有2人。每次分肉,都由我和伙伴阿勒散五去,順便也要把蔡家的帶回來。因路途遠,我們兩人就要么一人分背蔡家一個人的一份。蔡家兩人,我倆正好分。要么把蔡家的兩份合并包好,放在一個人的背簍里,互換著背。每次蔡保爺拿到肉,都要很真誠地夸贊我倆,還要取一坨肉獎勵我倆。我倆總是堅持不要,因為,我們兩家人多,分得的肉比他家的多。
過去涼山彝族分肉幾乎都是這樣分的。幾個人或幾家分食一頭牲口也是如此進行。包括婚宴、喪宴、禮宴都是將肉砍成坨坨煮熟后分了吃。一次餐宴每人可以分到三至五坨肉。無論是在什么場合下,分肉者與吃肉者之間總是和樂融融,都沒有半點的怨氣和矛盾,大家都為能吃上肉而高興。吃肉者十分感激分肉者的艱辛付出。
就這樣,彝區(qū)群眾一家吃肉家家吃肉,一頭牲口身上所有的部位大家都能嘗到一點。能讓人享受到一種在團結(jié)、友愛、公平、公正的氛圍中吃肉的快樂。
彝族友善好客,哪怕是在山上獲獵分肉時,陌生人遇上也要分給一份。一是表示友好,二是表示公正。他們認(rèn)為山上的東西是上天賜給大家的,不可私自獨吞,應(yīng)該見者有份。他們對物質(zhì)欲求也非常低。他們堅持做人的準(zhǔn)則是:酒吃人情,肉吃味。吃、喝不是人生的至要,只有那血濃于水的友情、親情才是生命的全部。
我們今天總是苦于沒有錢,而又常常嘆息自己“窮得只剩下錢了”。于是乎,無錢的難過,有錢的似乎也不幸福。為什么呢?可否回頭想一想:我們在追求錢的時候,是否丟掉了我們心中最寶貴的那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