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18-07-04 16:04◆李 燦
每個人都有一些難以忘記往事。我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我的故鄉(xiāng)昭通盛產馬鈴薯,馬鈴薯俗名土豆,我的家鄉(xiāng)習慣稱它洋芋。小時候家境貧困,洋芋在我們家中成了一日三餐的主食,煮洋芋、蒸洋芋、炸洋芋或者燒洋芋,各是各的味道,支撐起飯桌的“半壁江山”,成為饑腸轆轆的一家四口人嘴里的美味佳肴,我們家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
印象中,父母每年都會種洋芋、玉米,但最讓我難忘的是洋芋。記得年幼時,由于天生缺奶,我身體十分瘦弱,天天在饑餓中呻吟。那是在一年青黃不接之季,寒冷之夜,母親背著病蔫蔫的我來到了我姑婆家,碰巧姑婆家剛吃完飯,桌上有一碗清淡洋芋湯,還剩下半碗炒肉。看到母親背著半死不活的我來到他們家,姑婆馬上就把那碗炒肉端了放在櫥柜里。姑婆問母親吃飯了沒有,母親微笑著說,還沒!背著這孩子來看病,路過這里順便拜訪一下。后來姑婆端來了一碗米飯給母親,母親背著我打了一天吊針,已餓得全身無力。泡了桌上所剩不多的冰冷清淡洋芋湯,母親喂飽了我她才自己吃,母親吃著吃著姑婆突然就說:“你們家這個娃,我看還是別治了,嘴角都變黑了,是不可能治好的,還是拿去扔了吧!免得東奔西跑找親人借錢,我家可沒錢借你醫(yī)治這個病娃。”母親受了姑婆的侮辱和鄙視她仍然微笑著說:“我們不會放棄的、一定把這個娃治好……”母親馬上就背著我離開了姑婆家,走在漆黑無人的路上,兩旁的包谷被風吹得颯颯的,回到家已是半夜。
洋芋湯的故事過早地在我幼小的心靈刻下了深刻的創(chuàng)傷,鑄成我從小孤僻、自卑的性格。在我七歲時病情有了好轉,我家的家境也有了一點點改變。我上了學前班,由于自小體弱多病,注射的針水大部分是刺激腦神經的,所以在學校里我很少說話,目光呆滯常常一個人在角落發(fā)愣。很多同學罵我“傻子”“白癡”,有一個學期得到一張小小的獎狀,心里才得到一點點安慰。
由于小時候我在貧困中生活慣了,帶來一身的“小氣”和 “寒酸”。這常常使我成了人群里不受歡迎的人。上了大學,我便更不愛講話了,悶悶不樂。我不想讓其他同學看到我的傷心難過,也不想把自己的痛苦向別人訴說。老師好幾次找過我談心事,經過開導,逐漸我開始和同學們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了解。跟有幾位成了要好的朋友。在老師、同學的鼓勵與關懷下,我振作了起來,學會了面對生活、對生活微笑。
苦難會讓人更加自立自強,周末、暑假和寒假我開始盡力去打零工掙錢。平時,我也盡量省吃儉用,每一頓飯都有一個菜就是洋芋了,洋芋在我生活中是離不開的飯食,它不但價格低廉,而且美味、飽腹。
記得大學畢業(yè)以后,也總是不如人意,求職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每當這時,我總回憶起年幼時的洋芋故事,它激勵我更有毅力和決心,靠這樣毅力和決心,我順利考取了一份較為滿意的工作。
幼年洋芋湯的故事一直陪伴我走過風霜,走過那一段段難忘的記憶。
(作者供職于官渡區(qū)吳井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