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8-10-30 14:51◇昭通日報全媒體李云飛
? ? 如今政策管得嚴,公私分明,進館子都是自掏腰包,不少人開始心疼起來,不僅要吃味道,還要吃數(shù)量,館子“縮水”必敗。
? ? 有一家賣早點的館子,味道好,生意慢慢好起來,以致還火爆起來。經(jīng)營這家館子的是一對來自農(nóng)村的中年夫妻,見生意火爆,就嫌利潤低了,想盡快收回成本。于是,夫妻倆動起了心思,試著作了“改進”:大碗變小碗。這樣一搞,生意慢慢差起來,以致無人問津。夫妻倆急了,忙把小碗換成原來的大腕,還是不行,顧客已在別家吃上了“癮”,不來了。夫妻倆無法,只好將門面轉(zhuǎn)租走人。
? ? 這對中年夫妻的“遭遇”讓我想起一句老話:該找七分找三分,脹死;該找三分找七分,餓死。這句話的含義警示人們:貪心不得,薄利多銷才是贏家。不少人開館子,吃虧就吃虧在貪心上。像這樣的事并不少,我單位不遠處有一家賣炒飯的館子,味道還過得去。這家館子是城里的一位年輕小伙子開的。為節(jié)省時間,我中午忙不過來都會去吃,還會邀約一些同事一起去吃。同事們都說這家館子還吃的成,我們也就經(jīng)常去吃,有時連晚飯也在這家館子吃。我們吃下來,不多不少,剛好吃飽。后來,不行了,這家館子的炒飯“縮水”了,我吃大碗的都吃不飽,總覺得差幾口,要再叫一碗又吃不下。我不去吃,同事們也不去吃,其他顧客也不去吃。這家館子開始衰敗,沒多久就關門了。有人說,不怪這位賣炒飯的小伙子,主要是他租的這個門面有些邪乎,已換了好幾撥老板。現(xiàn)在看來并不是這回事,如今經(jīng)營這家門面的是打工回來的姐妹倆,非常能吃苦。她們也賣小吃,但種類豐富、味道家常、數(shù)量穩(wěn)定,吃的人還真不少。有時,姐妹倆還忙不過來。我去吃飯,姐姐對我說:“是的,不少朋友都說這個門面邪得很,叫我們不要租,誰租誰倒霉。我就不信,再難也比打工強,只要味道好,少賺點,沒有開不好的!”事實證明,她的說法是對的。
? ? “民以食為天”這話不假,但餐飲業(y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早過了“獨門子買賣”時代,靠“縮水”追求暴利,只會導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