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南日報
2018-11-28 16:24●26歲的她,曾誓言要“讓揮灑著熱血的青春奔走在打瓦村的每個角落”;
●26歲的她,曾盼望著見證打瓦村村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起來”;
●26歲的她,離家駐村時每天曾用愉快的語氣向母親報著平安……
然而
她的生命定格在了26歲
但她的精神
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
11月28日,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頭條和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頭版頭條刊登長篇通訊:《綻放在打瓦山上的索瑪花——追憶云南省大關縣紀委監(jiān)委干部王秋婷駐村扶貧故事》,報道了王秋婷的事跡。
△今年1月,王秋婷在走訪打瓦村白巖村民小組貧困戶的路上。
再次飽含不舍與淚水
追憶這位殉職在扶貧一線
年輕美麗的女孩……
王秋婷,云南省昭通市大關縣紀委監(jiān)委派駐天星鎮(zhèn)打瓦村扶貧女干部。她既是一個平凡的紀檢監(jiān)察干部、一個普通的駐村扶貧干部,也是一個剛過花信之年的姑娘、一個讓父母時時記掛的孩子。
11月19日,王秋婷在工作途中遭遇車禍因公殉職,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6歲,定格在了她傾注心血的一方熱土上。
奮斗在脫貧攻堅道路上
她的生命如歌
就像打瓦山上的索瑪花一樣燦爛
綻放在鄉(xiāng)親們心中
①
“作為一名紀檢監(jiān)察干部,王秋婷前后參加了兩次巡察和多次監(jiān)督檢查工作,都圓滿完成了工作任務。”2017年10月末,25歲的王秋婷作為優(yōu)秀干部被選派到大關縣天星鎮(zhèn)打瓦村駐村扶貧。
接到任務后
她沒有任何畏懼
也沒有多余言辭
默默地收集整理
脫貧攻堅政策等相關資料
準備開始她的駐村扶貧工作
●“2017年11月1日,到村上熟悉情況,了解村情村貌,配合村委開展工作”
●“11月2日,召開黨員大會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及土地確權工作”
●“11月3日,今天第一次開始入戶走訪宣傳,收獲頗多,以后多多走訪”
……
△圖為王秋婷的駐村扶貧工作記錄本。
她用工整的字跡
認真地填寫駐村日志
字里行間透著踏實與勤奮
打瓦村下轄22個村民小組,貧困面大、程度深,致貧因素多,基礎設施落后,經(jīng)濟發(fā)展十分緩慢。
第一次走訪打堡村民小組,當村民告訴王秋婷,打堡村民小組是距離打瓦村村委會最遠的,且到現(xiàn)在還不通公路,只能走路去,要做好心理準備時,王秋婷絲毫沒有猶豫。
不足一米寬的山路上,雨水讓行走變得更加艱難,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原本5公里的山路似乎像10公里那般遙遠。盡管小心謹慎,一個崎嶇的下坡路段,王秋婷還是狠狠地跌了一跤。
這次徒步走訪,讓王秋婷第一次真正地深入到了鄉(xiāng)村。見識了坑洼不平的泥土山路,親歷了風雨交加中的步履艱辛,她心心念念的,是那里的群眾是怎么生活的。
召開群眾會時,村民你一言,我一語:
●“家里房屋多處漏雨,石料磚瓦運不進來,想修補都成困難。”
●“每年買化肥都得用背架背回來,一回一包,一天也就背兩三包。”
●“老人娃娃生病了,去看病也只能走路,非常不方便,有時去晚了還會影響病情。”
●“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條能通車的路。哪怕能騎個摩托車,也方便不少!”
一場群眾會開下來,王秋婷的內(nèi)心受到了震撼:
原來還有那么多群眾的交通條件停留在原始的人背馬馱階段。
大到——出行的道路、飲用的水源、簡陋的房屋;
小到——輟學的孩子、滯銷的蜂蜜,村里的大事小情,都牽掛著這個90后女干部的心。
也許正是這些見聞
更加堅定了王秋婷
為村民脫貧而奮斗的信念
②
“一個二十幾歲的小姑娘,工作不要太拼,要會照顧自己……”每次母親打電話詢問她工作近況,王秋婷都用愉快的語氣報著平安,請母親放寬心。
但在王秋婷的日記里,她早已為自己樹立了堅定的信念:
“組織賦予我的任務使我一刻也不能松懈。”
王秋婷下鄉(xiāng)時最喜歡背一個黑色的背包,徒步深入農(nóng)戶家中,體民情、解民憂。在駐村扶貧頭兩個月里,她就走遍了22個村民小組,平均每天2萬多步,長時間徒步行走使得王秋婷的雙腿紅腫疼痛,她從縣城帶來的兩雙運動鞋也走爛了。
身軀柔弱,意志如鋼。
王秋婷經(jīng)常跟同事們說:“我們紀檢監(jiān)察干部是打鐵的人,自己就得是個鐵打的人。”
兩個月的深入走訪,使王秋婷一點一滴融入群眾中。
鄉(xiāng)親們雖然不善言辭
但都樸實地說她是——
“打瓦山上的索瑪花”!
打瓦村上環(huán)山12個村民小組山高坡陡,非常缺水,一到枯水季節(jié)更是面臨取水難、無水喝的困境。
王秋婷與駐村隊員、村干部一道,不畏酷暑、不怕風雨、不懼蟲蛇,上山穿叢林、越荊棘尋找水源。高溫下,汗水濕透了她的衣襟,荊棘刮傷了她的手臂,找到水源那一刻,所有傷痛都被拋在了腦后。王秋婷還與駐村隊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節(jié)約用水,使幾個村民小組達成“節(jié)約用水、共享資源”的共識。
為了幫助打堡和白巖兩個村民小組解決修路問題,王秋婷和其他駐村干部多次翻山越嶺,挨家挨戶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為不打擾群眾日常生產(chǎn),他們披星戴月趕夜路,入戶聯(lián)系,開展土地協(xié)商,反映群眾訴求,做好修路前期準備。
“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情一絲不茍,走路、坐姿都很嚴謹?shù)男」媚铮拖駛€軍人。”回憶起王秋婷的工作狀態(tài),大關縣駐村辦的工作人員王朝臻說。
在積極向領導反映群眾的愿望后,上級批準了修路項目。2018年4月,連接打堡、白巖兩個村民小組的5.62公里公路終于開工。
△11月19日,因公殉職的當天上午,王秋婷(中)依然奔波在扶貧路上。這張她在打瓦村與村民交流的照片,是她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張工作照。
王秋婷是一個積極上進的人
她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
積極向組織靠攏
今年的8月27日
在打瓦村黨總支新街支部
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
③
“吃過午飯就出發(fā)了,今天直接把車開到了涼峰,三個月以前自己不敢想象可以把車順利地開上來,以前的公路坑洼不平,坡度太陡,每次都是把車開到營盤社走路上來,現(xiàn)在公路路基修好了,下一步馬上開始硬化,以后群眾出行就更加方便了,也為打瓦村的集體經(jīng)濟和產(chǎn)業(yè)發(fā)展打通了致富之路。”
天塹變通途。
經(jīng)過三個月的艱辛努力,5米寬、5.62公里長的打堡、白巖公路通車,兩個村民小組的群眾終于結束“人背馬馱”的歷史。
打堡村民小組五保戶顏坤吉老人說:“現(xiàn)在路修通了,我們?nèi)タ床∫卜奖懔耍娴氖歉兄x黨和政府,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這條路還能修通。”
再次走訪入戶的時候
看到村里道路巨大的變化
聽到大山深處樸實的話語——
王秋婷心里感慨萬千:
“有幸參加到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zhàn)中來,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在入戶途中遇到背柴的老人,她連忙上前幫助;
●看見村里的小孩穿得不好,就聯(lián)系自己的親戚朋友,捐出衣物送給他們;
●看見路邊的石頭,就及時清理,以免影響過往車輛通行安全;
●她日記里的文字滿懷希望,盼望著與駐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努力,見證“一天比一天過得好起來”。
在打瓦村的高山頂上,王方明為賣不出去的100多斤高山蜂蜜發(fā)愁,因為這是為兩個讀書的兒子準備的車費。王秋婷得知后,幫忙找銷路,還自費采購了一批精美的包裝瓶,使得蜂蜜賣出了好價錢。——在王秋婷遺體告別儀式上,王方明泣不成聲。
“我一定聽姐姐的話,好好讀書!”——在王秋婷勸說下復學的16歲女孩小敏,聽到王秋婷離世的消息后,再也忍不住淚水,在校園里痛哭。
“前兩天還在打電話問我,新建房屋的事情,有什么困難給她打電話,怎么一下就走了。”——豐收村民小組住著王秋婷聯(lián)系的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劉章全心情沉重地說:“聽到消息后,一夜未睡。”
如今
村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村民小組活動室寬敞明亮
人均收入顯著提高……
打瓦村的群眾更加舍不得王秋婷
因為——
在這段5.62公里的村路上,有王秋婷奮斗過的足跡;
在大關縣天星鎮(zhèn)打瓦村,揮灑著王秋婷拼搏過的汗水。
打瓦村的老百姓記住了——那個用真心真情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女孩;那個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紀檢監(jiān)察干部!
年輕的身體倒在她摯愛的這片熱土上
英雄的精神在我們的心中高大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