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套新房從天而降,一份工作不期而至。一個困頓潦倒、不知道活著為啥怎么活著的貧困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人生價值,激情滿懷地投入到為貧困群眾服務的洪流中——

劉正堂清楚地記得改變了他一家子命運的兩個電話。第一個電話是在2017年11月的一個中午。
“我當時正在送貨,接到電話我很驚訝,甚至有點懵。”當時,劉正堂一家3口租住在昭陽區(qū)一間用石棉瓦搭建在天臺上的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劉正堂在蔬菜水果批發(fā)市場蹬三輪車送貨,妻子江群芳在青年路幫人賣衣服,夫妻倆每月3000元左右的微薄收入既要支付房租又要拉扯兒子。因為沒有房子、票子,妻子多次跟他鬧別扭,岳父更是對他說:“我是打死都不會去你家兩紅巖的!”

彝良縣鐘鳴鎮(zhèn)麻窩村兩紅巖村民小組是劉正堂的家鄉(xiāng),聽地名就知道在山窩窩里頭,父母和叔叔家同住在一間土坯房里,分家后一家住一半。他家兄弟姐妹7人,小時候還好,長大后老的小的20多口擠在半間瓦房里簡直沒法生活。1999年,18歲的劉正堂離開老家,開始了打工生涯。江蘇、福建、廣州……一路“漂”著,錢沒找到多少,倒是找了個四川媳婦,兩人一起“漂”。直到2012年,為了孩子不受奔波之苦,他們回到昭通。“已經(jīng)很久沒回老家去了,去了也沒有我們住的地方。”從少年外出打工到近40歲的年紀,劉正堂并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窩”,居無定所隨處漂泊就是他的前半生。
他太想擁有一間房子了! 終于這一天到來了,電話那頭,縣人大常委會的掛包干部李洪武帶著欣喜的口吻對他說:“你們就要有房子了,今后不用焦(慮)啦!”這個消息猶如一個驚雷,把劉正堂震得不輕。盡管李洪武向他解釋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還是不敢相信。接下來的幾天,他開始陸續(xù)接到一線掛聯(lián)人員和村干部的電話,核對信息、落實搬遷安置細節(jié),夫妻倆才在又驚又喜和忐忑不安中吃下了“定心丸”。 “不僅分房子,還可以選地點。”劉正堂喜笑顏開地帶著妻兒回老家去選房了。他們從本村的安置點、卯家灣、靖安和彝良縣城安置點中選擇了靖安新區(qū)。
好事還不算完,2019年8月15日,劉正堂又接到了一個陌生人的電話。“給你安排工作你做不做?”電話那頭一個叫劉建國的人問道。得知對方是彝良縣人社局的,提供的崗位是靖安新區(qū)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工作站工作人員時,劉正堂爽快地應下了,這是他人生中最為體面的一份工作。 幾天后他來到靖安新區(qū)。一百多幢高高聳立的電梯房呈現(xiàn)在眼前時,抑制不住內(nèi)心激動的劉正堂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生活”! 新房正緊張建設,搬遷戶也還沒有入住,劉正堂加入了志愿服務,給搬遷入住籌備工作打下手。穿上志愿者的服裝,他覺得腰桿都硬了幾分。 2019年11月14日是個大日子,這天,搬遷群眾開始集中分房。劉正堂被安排在3號閘口維持秩序。既是工作人員又是分房群眾,他顧不上自己分房,全身心投入到服務工作中。搖號結(jié)束了,夜里回到家才知道媳婦給自家搖到了惠民社區(qū)15幢2單元803。
2019年12月18日,劉正堂一家和968戶首批搬遷入住的群眾,隨著政府安排的大貨車搬進了亮堂堂的新家。 這一切來得太快,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
1月8日,記者見到劉正堂時,他正在向兩名搬遷群眾講解就業(yè)政策。“目前可以提供的工作有社區(qū)的保安、保潔,到附近蔬菜基地種菜,遠的還可以推薦你們到外地的工廠去干活。”“55歲以上是買不到保險的,身體不健康的不能當保安。”“符合條件又愿意來上班的跟我去工作站填個表就行。”……各項政策他講得頭頭是道,群眾聽得認認真真。一會兒工夫,他就為搬遷戶曾道發(fā)家辦理好了就業(yè)手續(xù),曾道發(fā)一家5口成為了附近蔬菜基地的工人。
劉正堂對現(xiàn)在的生活和工作特別滿意和滿足。每天清晨8時,他準時來到就業(yè)工作站門口,把在附近蔬菜基地工作的群眾組織起來送到務工地點,然后返回到社區(qū),挨家挨戶去宣傳就業(yè)政策,幫助有意向的群眾辦理就業(yè)手續(xù)。“和大家交談我覺得特別開心,大家很認可我和尊重我,能夠幫助到他們,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來到劉正堂家,他家按照3人戶的標準分配到的是一套75平方米的住房,一廳一廚一衛(wèi)兩個臥室,從陽臺看出去視野開闊,樓下幾個老人正在笑容滿面地聊著什么。
“現(xiàn)在媳婦也和其他十來個搬遷戶一起合伙開了個家具商店,門市就在附近,有3層樓700多個平方米,經(jīng)營家具家電,她跟著守門市,還負責進貨發(fā)貨,每個月有2000塊錢固定工資,經(jīng)營得好還分紅。”這個名叫興啟航的家居城在農(nóng)歷臘月初六這天開業(yè)了,江群芳帶著7個月大的二寶在店里張羅,全新的創(chuàng)業(yè)生活啟航了。“我岳父也說了,過久他要來我家耍!”劉正堂難掩喜悅之情,說到高興之處,他拿出幾天前到靖安新區(qū)送書畫的書法家寫給他的橫批是“黨恩浩蕩”的春聯(lián)貼了起來:“春風送暖承國運,致富發(fā)家謝黨恩”。

采訪手記 :和劉正堂交談中,記者得知,他的父母在幾年前獲得彝良“9.07”地震恢復重建補助資金,在老家建起了新房;二哥也搬進了靖安新區(qū)的新房;其他兄弟姐妹有的已經(jīng)脫貧,有的在貴州分到了易地扶貧搬遷住房。一家人得益于黨的好政策,挪出“窮窩”奔小康。 劉正堂告訴我,他在走訪群眾、宣傳政策時,了解到了很多故事:有搬來之前從沒見過電燈的,有不敢出門擔心找不到回家路的,有不知道如何使用電梯和電器的……他也見證了許多溫情的畫面:扶貧干部和新區(qū)管委會干部帶著搬遷群眾上街購置家用物品,各縣區(qū)工作站工作人員每天挨家挨戶回訪群眾、及時幫助解決各種生活難題,志愿者手把手教群眾操家理務,他輸送到蔬菜基地種菜的群眾與基地負責人交起了朋友…… 許久地沉浸在他的講述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好的圖畫,在明亮的燈光里、暖暖的火爐旁,人們暢談著今年的收入,憧憬來年更加富足。 流連在一幢幢高樓中,看著大紅燈籠掛起來,四周路燈亮起來,路過的群眾笑起來,我竟有些舍不得離開……

◆記者 陳晶 通訊員 李安林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