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0-08-18 10:31遵義光輝(8月17日)
曹阜金
離開金沙,帶著對革命圣地遵義的向往,我們踏上了去遵義的道路。
從金沙縣城到遵義只有 100多公里,但是我覺得路程還是有點長,希望早點看到遵義那抹最鮮亮的紅色。
或許,這幾天的行程安排得有些密集,我有些打盹。而睡意中,仍然念想著遵義會議的故事。
在我的記憶里,遵義會議就是一座豐碑,一座里程碑,儲存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記憶深處。1935年的春天,對于黨和紅軍來說,真的是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廣西界首的湘江之戰(zhàn),紅軍損失慘重,血染湘江,紅軍從8.6萬人減員到3萬多人。原定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建立根據(jù)地的意圖,已被蔣介石看破,對紅軍圍追堵截形成常態(tài),紅軍要向何處去,中國的命運要向何處去?這是必須討論或解決的難題。
1934年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湖南通道召開會議,12月15日,在貴州黎平召開會議,兩個會議對當時的行軍方向作出了調整,決定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發(fā),這為紅軍今后前進的方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毛澤東也一直在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與王稼祥一起分析,與身邊的紅軍指戰(zhàn)員進行交流,探討軍事上的看法,這大概是作為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從江西出發(fā)以來最著急最憂心的一個階段。這些在路上的交流與討論,為遵義會議的成功召開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1935年1月15日,在原黔軍25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里,遵義會議如期召開。柏輝章的私人官邸建于20世紀20年代初,分主樓、跨院兩個部分。主樓為中西合璧,臨街有八間鋪面房,當年為房主經營醬醋及顏料紙張。走進會址,我們看到,鋪面居中有一小牌樓,檐下懸掛著毛澤東1964年11月題寫的“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字的黑漆金匾。
當時參加會議的同志,有政治局委員博古、周恩來、毛澤東、朱德、張聞天、陳云,政治局候補委員:王稼祥、劉少奇、鄧發(fā)、凱豐,總參謀長:劉伯承,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一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三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五軍團政委李卓然。鄧小平以《紅星報》主編身份列席會議。李德、翻譯武修權列席。
遵義會議從1月15日開始,開了3天,至17日結束。會上,博古作主報告,周恩來作副報告。會議集集中討論了兩個議題:一是就中央紅軍下一步的行動做出決策;二是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經驗和教訓。
會議經過了熱烈的討論,認為根據(jù)當時嚴重的敵情,遵義已不適合建立根據(jù)地,中央紅軍應該迅速北上,于川渡過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進入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決策層。會議決定取消“三人團”,仍由中革軍委主要負責人朱德、周恩來指揮軍事,周恩來為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
遵義會議還制定了紅軍以后的任務和戰(zhàn)略方針。決定紅軍渡過長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區(qū)建立根據(jù)地。
當年,由于柏輝章的部隊從南打來,已經接近遵義城。中央紅軍于1935年1月19日離開了遵義城,向北進發(fā)。會議還有一些內容未完成,比如,政治局領導權的移交,會議決議的形成。這些內容,直到1935年2月5日至10日在云南威信縣召開的扎西會議,才最終完成。
關于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歷史教科書和黨史專家已經作了總結和界定: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85年的歷史沉淀,讓人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遵義會議的光輝,照亮了中國大地,黨和紅軍開始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走在了正確的路上。
學好歷史,用好文物,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傳承紅色文化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開拓奮進,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新的長征,重整行裝再出發(fā),需要我們學好用好這些紅色文化資源。2019年7月,國家啟動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遵義會議精神是傳承發(fā)展長征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對于遵義來說,又有了新的使命,要寫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遵義段這篇大文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凝聚新的強大的精神力量。
我們三省四市的記者,因為赤水河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集中采訪,來到遵義,重走長征路,有幸走進這段歷史,從歷史的光芒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受到深刻教育,提高修養(yǎng),加強“四力”,拿起手中的筆,更好地再現(xiàn)反映新時代人民群眾在社會發(fā)展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偉業(yè)和精神。
遵義的紅色光輝一直閃亮。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向北進發(fā)。后來,中央紅軍二渡赤水,重占遵義,并在赤水河兩岸,來回穿梭,再次三渡赤水和四渡赤水,書寫了四渡赤水的傳奇,最終佯攻貴陽,調出滇軍,跳出敵軍的重重包圍圈,威逼昆明,從皎平渡渡過金沙江,與四方面軍會師,到達陜北,結束了長征,而中國革命又掀開了新的一頁。
在遵義會議會址,回味85年前的歷史記憶,我的心靈受到又一次洗禮。在遵義會議紀念館,我們認真聽了講解員的講解。他們認為,對遵義會議的認識,不能孤立地看。之前召開的通道會議、黎平會議也是遵義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我也在想,用聯(lián)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看,后來的土城會議、雞鳴三省會議、扎西會議、茍壩會議等等,也是遵義會議的另一種延續(xù)與發(fā)展,把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來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的做法演繹得更加真實,讓實事求是永放光芒。
以上這些都是遵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今天永續(xù)傳承和發(fā)揚光大。
(作者單位:昭通日報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