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0-10-26 15:34稻田里的秧苗正在含苞、揚花、灌漿,地里的青包谷撐裂了外殼,多數(shù)農作物趨于成熟。豐收在即,火把節(jié)也就到了。彝族特別注重儀式感,每年舉辦火把節(jié),歡慶即將到來的收成。豐收,對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民族來說,都是件非常高興的事情,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現(xiàn)在的火把節(jié),不僅僅是彝族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也有其他民族一起歡慶。
今年,樂居鎮(zhèn)把年輕的勞動力向外輸出,大幅度增加群眾收入,又組織在家的群眾發(fā)展產(chǎn)業(yè),實現(xiàn)全鎮(zhèn)整體脫貧摘帽。今天,中河村的彝灞新村就在舉辦一年一度的火把節(jié),表達一下脫貧奔小康的喜悅心情。
一大早,廣場的寨門前,左右各站著一長排人,穿著彝族盛裝的少男少女們,兩手抬著竹筒杯,用彝腔唱著:“素姆底韋俄,確博各拉索……”這是彝語的歌詞,漢語意思是:“遠方的貴賓,四方的朋友……”這是彝族迎賓的儀式,竹筒里盛滿了美酒,進入寨門的客人,都要喝上一口。參加慶祝活動的人很多,有本村的彝族同胞,也有外村的彝族同胞,有本村的漢族同胞,也有外村的漢族同胞。大家手牽著手,形成無數(shù)個同心圓,圍著一堆熊熊燃燒的篝火,一邊唱歌,一邊跳舞。此時,在這個熱情高漲、團結的舞池里,專業(yè)的人也很難分辨出誰是漢族,誰是彝族。當?shù)厝硕颊f:“火把節(jié)是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春節(jié)是團圓的節(jié)日,不管是哪個民族的節(jié)日,大家都一起歡度,中華民族一家親嘛。”
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誰也不甘落后,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愿掉隊。現(xiàn)在,彝灞新村里的房子,樣式都整齊劃一,從外觀上根本看不出誰家是彝族,誰家是漢族。不過也有鑒別的方法:一是看戶口冊;二是看他家房梁上,是否還吊著三個篾兜兜,這是彝族人裝有家族史的靈物,這不僅是一個家族的歷史,也是一個民族的文脈;三是看生活習慣。到了彝族人家,見面有三禮:進門一巡轉轉酒,坐下一個茶罐罐,聊天佐有坨坨肉。
彝灞新村原名叫作彝家塆塆,這是一個不斷變遷的地名,追尋地名的變遷,可以學習到悠久的人文歷史。這兒有4個村民小組300多戶人家,其中彝族有50多戶160多人。最先在這兒居住的人家是彝族,姓楊。再后來,有一戶尤姓人家到來,人口漸漸地增長,成為這里人口最多的一個姓氏。由于最先居住的是彝人,所以叫彝家塆塆。由于是楊家長期居住,又叫楊家塆塆。后來尤家人口多了,有人叫尤家塆塆。盡管在地名前冠上姓氏,但是沒有跳出“塆塆”這個地理特征。這個塆塆是橢圓形,左右各有一條山脈環(huán)拱,猶如人的雙手合抱,開口向東方,正對著平坦的灑漁壩子,背對西方,靠著巍峨的阿魯伯大山。塆塆周圍的山體,基本由頁巖構成,頁巖容易風化,變成土壤。人們常用“一塊石頭4兩油”來形容頁巖風化后的肥沃。這種土壤適合種莊稼,頁巖風化變成細細的塵土,容易蓄住水分,透氣性好,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莊稼的成長特別有好處,出產(chǎn)的洋芋含粉量高,吃在嘴里十分香糯。村莊的上邊,靠近山腳下,塆塆的內彎頂端,有一眼清澈的泉水,從古至今就不斷地汩汩外涌,人們稱之為“彝灞”。這是一個彝語地名,意思是像母乳般甘甜的水。這水質的確好,清澈、潤滑、透亮。用玻璃杯泡茶,可以清晰地看到亮晶晶的茶毫在水中飄蕩。經(jīng)質檢部門化驗,彝灞的水質符合飲用標準,現(xiàn)在由樂居鎮(zhèn)政府修建蓄水池,安裝水管引到每家每戶,這個自然村較早地喝上了自來水。有彝灞這么一股甘甜的泉水常年源源不斷地流淌,每家的小菜園里,從來不空著,一年四季都有時令蔬菜在成長。土地肥沃的地方,人勤地不閑,種瓜得瓜就有指望。富饒的地方宜于生存,人煙自然就稠密。
流水有痕,潤物無聲。黨的惠農政策,就像彝灞的水一樣,沁入每個人的心脾,黨的政策落實在哪里,哪里就是一派春意盎然。抬眼在彝灞新村里看看,一排排新式樓房,一條條平坦的道路,這就是新時代、新農村的新氣象。樂居鎮(zhèn)爭取上級支持,在這里修建了一個文化大院,還配備有一個千人廣場。文化大院和廣場正處在小區(qū)的中心位置,有籃球場、乒乓球桌、閱覽室、棋牌室等,這是村民們開院壩會的地方,也是晚上跳廣場舞的地方。初建時,中河村“兩委”落實鎮(zhèn)級規(guī)劃,引導群眾在廣場周圍建房,原則上是建新拆舊,控制建筑面積,保住耕地面積。由村“兩委”統(tǒng)一房屋外形和外墻顏色,房屋與房屋之間統(tǒng)一間距,做到一村一風貌。每家門口都有寬敞的水泥路,路旁都栽上常綠樹木。新村里種上許多石榴樹,代表著人們團結的心愿。樹上,開著火紅的花兒,也墜滿了像紅燈籠一樣的果實,看著就喜慶。路兩旁分別有兩條溝,一暗一明。暗溝用于排放生活污水,每戶人家廚衛(wèi)設施都配套齊全,分別建有化糞池,生活污水統(tǒng)一排放、集中處理。明溝流淌著從彝灞引來的泉水,四季長流,叮咚作響。明溝是用毛石支砌,溝底用石板鋪設。據(jù)說石頭是水的肺,石頭與石頭之間的縫隙,猶如人的肺泡,過濾著水中的雜質。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又經(jīng)過石縫過濾,更加清澈透亮。你看逆流而上的魚兒,身上的鱗片在陽光照射下,透過清澈的泉水,依稀可以看到,銀亮閃動。由于有落差,溝底每隔三五丈,就有一個小小的滾水壩。所以,走在路上,都能夠聽到流水的聲音。現(xiàn)在,每戶人家都把原來的老舊房屋拆除,修建成一幢幢磚混結構的小樓。村委會準備把彝灞新村打造成集觀光、民宿、生態(tài)康養(yǎng)為一體的新家園。
我初識彝家塆塆,是在剛剛參加工作后的第二年。接手的工作是一個國際性的造林項目:德援造林工程。分配任務時,我的造林面積不多,但是我負責的片區(qū)成活率和保存率較高。造林3年后,驗收時,我們村的造林面積占了全鄉(xiāng)驗收合格面積的70%以上。在這項工作中,有如此成績,得利益于村“兩委”宣傳到位,群眾發(fā)展意識強。他們覺得,造林不僅綠化了大山,而且還有經(jīng)濟效益,所以配合積極。記得,在那個秋雨綿綿的早晨,我和一個村干部,準備上山去作造林的技術指導,剛到山腳下的彝家塆塆,雨就下大了,看這個秋雨的架式,一兩個小時不會停歇,村干部知道我是彝族,就帶我到一戶彝族人家去避雨。
在彝族人的生活里,少不了喝茶和飲酒。進屋看到一位滿面紅光、頭發(fā)和胡子都白了的老人,坐在火塘旁邊,正用一個茶罐熬茶,這叫喝炕茶。聽他講話的聲音和看身形,估計才四五十歲,但聊天中了解到,他已經(jīng)83歲了。他倒了一盅茶水給我們喝,接著說,再來一杯涼開水吧!于是,就在每個人面前擺上一杯自家釀造的白酒。原來他們是把高度白酒叫作涼開水。喝炕茶是彝族人留客的一種方式,因為需要大把的時間來煮熬,主客雙方坐下,一邊烘焙茶葉,一邊品鑒茶葉的清香味,一邊煎熬茶水,一邊暢談對生活的感悟。不一會兒,老人從樓上撿下一提籃核桃,用一個小錘子輕輕地砸,把一個個核桃砸得崩裂,拿在手上輕輕一剝,核桃仁就與核桃殼分離。我們把核桃仁投到嘴里慢慢咀嚼,然后喝上一口茶水,或者是一口白酒,讓茶水或酒水,在口中跑遍,不一會兒,滿嘴生津,接著吞咽下肚。此刻的舌齒之間,特別香爽、甘醇。由于核桃油潤,喝了白酒和濃茶,嘴里的油膩感就沒有了,酒水卻把心底的話攆出來。我們和老人海闊天空地聊天,聊家族的遷徙史,聊農作物的成長,再聊山上的樹苗栽得咋個樣了。
我們在喝炕茶、聊天的時候,老人的妻子用提籃裝了大半籃雞蛋,放在火爐邊,把一口炒菜用的鐵鍋,放在火爐上,舀一勺白色的豬油,放在鐵鍋里,隨即聽到油與水分接觸的爆炸聲“噼里啪啦”地響,豬油逐漸變小,很快就融化完了。接著她把雞蛋一個個地打破了,倒入鐵鍋里,一時蛋花翻卷,如海中波濤,散發(fā)出陣陣濃郁的蛋香味。然后她用一把銻勺,翻弄著鍋里的雞蛋,把炸熟的翻在上面,又把沒有炸到的雞蛋,翻在下面,讓油炸熟。當所有雞蛋基本炸熟了,就用銻勺把鍋里的雞蛋杵碎,接著,抱來蒸飯的甑子,從里面倒出一些金黃色的包谷飯。這是用黃色玉米做成的飯,吃在嘴里的時候,不能說話,容易把包谷飯吹出,更不能用嘴呼吸空氣,容易把飯吸到氣管里。現(xiàn)在吃包谷飯時,用雞蛋炒來吃,多放豬油,包谷飯不會糙嘴,也不會滿嘴跑了。用雞蛋和豬油炒出來的黃色包谷飯,吃在嘴里松軟、酥脆,特別香醇。
事隔20年,每當遇到燃燒柴草,我就會想起柴火炒雞蛋飯的清香,以及那個濃濃的炕茶味,也許,這就是生活的記憶。如今生活變了,喝茶的器具變了,待客的方式,也變了。但是,生活的味道,似乎還沒有變,猶如濃濃的炕茶,依然在回甘。
作者? 普順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