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讀新聞 來源:昭通新聞網
曾幾何時,我一直認為榜樣是轟轟烈烈,做出驚天動地大事的人。其實不然,在我身邊就有一位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兢兢業(yè)業(yè)的老黨員,她有著21年的黨齡,在民政工作中她以強烈的責任心揮灑著自己的汗水。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她以一個女兒、一個媽媽的身份為困難群眾送去溫暖,她就是彝良縣民政局一名普通黨員,她叫葉特梅。
“太謝謝葉同志了,我們在這里生活得很好,吃不愁穿也不愁,還有人給我們洗衣服,剪指甲。”蕎山鎮(zhèn)底武村村民劉關侖、陳貴秀夫婦搬到蕎山鎮(zhèn)敬老院生活后感激地說道。
在一次下鄉(xiāng)中,得知蕎山鎮(zhèn)底武村78歲的劉關侖,其老伴陳貴秀81歲又雙目失明,靠政府補貼維持兩人的基本生活,但兩位老人閑不住,在地里種上了玉米。玉米豐收的季節(jié),看到老人瘦弱的身軀背著滿滿的一大籮玉米回到破舊的小屋,雙目失明的老伴,用顫抖的手撕著玉米殼,這樣的場景,讓葉特梅的心像被針扎了一樣痛,眼淚在她眼眶里打轉。她握住老人粗糙開裂的雙手,語重心長地給兩位老人講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希望他們去敬老院生活。她哽咽地說:“我的父母去世得早,看到你們這么大年紀了,還這樣辛苦,實在是很痛心,現(xiàn)在國家政策好,建了敬老院,讓你們老有所依。”在葉特梅多次苦口婆心勸說下, 兩位老人終于同意去敬老院生活。
由于公路不通,前往接二老去敬老院的車也只能停在山下。搬家那天,葉特梅背著雙目失明的老人,邊走邊給她說路邊上有什么顏色的花,有什么樹……
在彝良中心敬老院,只要葉特梅出現(xiàn)在那里,就會有一群老人圍過來,“葉同志,你來了?”“老人家,在這兒住得怎么樣?身體好嗎?”一句句親切的問候,像家人一樣的交談,老人們都把葉特梅當成了自己的女兒,而葉特梅也像一位“女兒”一樣給老人們送去關懷關愛。
一次,葉特梅到龍海鎮(zhèn)下鄉(xiāng),得知龍海小學二年級學生劉小龍,母親外出五年至今杳無音信,其父親患精神病,基本不歸家,可憐的劉小龍就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上學。得知此事后,葉特梅把身上僅有的400元錢拿出來買了一套衣服、鞋子、襪子送到學校,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關心和溫暖。
類似的事例很多很多。一次下班途中,她騎著摩托車途經小河橋,見一位大媽急得直哭,一問才知其3歲的孫子不見了,有人告訴她10分鐘前在大壩子方向看見過孩子,葉特梅見狀,說道:“快上車我送你去,待會兒孩子跑遠了,怕有危險。”她掉轉車頭,待老人上車后,迅速把老人送到了大壩子。
“葉特梅是個好人,心地很善良,又肯幫助人。”了解她的人都這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