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1-06-23 15:07【人物簡介】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生于云南騰沖和順李家大院。
1925年,考入云南省立一中,接觸馬克思主義。早年留學日本。
1935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
1935~1936年,任上海《讀書雜志》編輯。
1937年,到延安,歷任抗日軍政大學主任教員、中共中央文委秘書長、《解放日報》副總編輯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央高級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副校長,中國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他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宣傳和教育工作,注意把理性主義哲學通俗化和大眾化。積極與各種非理性主義哲學論戰(zhàn),捍衛(wèi)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心臟病發(fā)作逝世,享年56歲。
【人物事跡】
艾思奇
艾思奇,寓意“愛好思考奇異的事物”,因此被李生萱取為自己的筆名。
1921年,艾思奇11歲,在昆明市第三小學上四年級;聶耳9歲,在昆明師范附小上學。因為兩家離得近,他們成了好朋友。少年時期,艾思奇還曾借一些先進書籍給聶耳閱讀。后來,他還鼓勵有音樂天賦的聶耳自己寫曲子。
艾思奇的父親李曰垓參加過辛亥革命,起草了著名的《討袁檄文》,艾思奇從小便繼承了父親的才華。
艾思奇的父母
1925年,艾思奇考入云南省立一中讀書,他作了“什么是唯物史觀”的演講,轟動校園,并任校刊《滇潮》的編輯。
昆明市第一中學校史館里收藏的艾思奇在該校就讀時的照片
云南省立一中是一所進步學校,各種進步思想在這里匯聚。艾思奇參加了在該校圖書館工作的共產(chǎn)黨員李國柱創(chuàng)建并領(lǐng)導的秘密組織“云南青年努力會”,開始接觸到馬列主義。在這里,他初次讀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向?qū)А返入s志,很快成為學生運動的骨干。
1927年,北伐軍攻至上海, 17歲的艾思奇,帶著父親“中國貧弱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振興實業(yè)的人才”的叮囑,東渡日本求學。
留學期間,艾思奇在學校附近的書店大量研讀哲學著作。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的桎梏下,單講建設(shè)工業(yè)能達到救國的目的嗎?”
“九·一八”事變后,艾思奇棄學回國。并開始在《中華月報》上發(fā)表哲學短文,介紹馬克思主義,積極參加反帝斗爭。
1934年,27歲的艾思奇在《讀書生活》雜志上連載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的解讀文章,這些文章被集結(jié)為《大眾哲學》出版,影響大批青年投身革命、奔向延安。
艾思奇編寫的《大眾哲學》
收藏于昆明市第一中學的不同版本的《大眾哲學》
《大眾哲學》之所以廣受歡迎,最大的原因在于其樸實、自然、親切的文風。艾思奇將艱澀的哲學理論大眾化、通俗化,拉近了理論與群眾之間的距離。
1935年10月,艾思奇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7年,受中共中央調(diào)遣,艾思奇奔赴延安,先后擔任過抗日軍政學院、馬列學院、陜北公學的理論教員。
1949年初,艾思奇隨馬列學院遷入北京,此后一直在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從哲學研究室主任到副校長。
艾思奇以實際行動證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之火,可以燎原成一片革命的熱情之火,也可以化身革命的武器。
1949年秋后蔣介石檢討戰(zhàn)敗原因,自認非敗于中共之軍隊,乃敗于艾思奇《大眾哲學》之思想攻勢,而蔣介石的高級幕僚馬壁題詞“一卷書雄百萬兵,攻心為上勝攻城,蔣軍一敗如山倒,哲學尤輸仰令名。”
蔣介石幕僚馬壁的題詞 劉暢攝
1951年,艾思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講《社會發(fā)展史》,當時全國各地有組織地收聽和學習這個講座的有50多萬人,一時成為全國最大的課堂。后來講稿被編印成書《歷史唯物論·社會發(fā)展史》,出版發(fā)行達100多萬冊,影響力不亞于《大眾哲學》。
艾思奇
上世紀60年代,艾思奇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新中國第一本由我國學者自己編寫的哲學教科書。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心臟病突發(fā)而逝世,享年56歲。
2016年7月19日,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在京因病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97歲。王丹一在艾思奇同志逝世后的幾十年間,致力于艾思奇哲學思想的研究和推廣;王丹一逝世之后,遵其遺愿,她的骨灰回到騰沖和順與艾思奇合葬,讓家鄉(xiāng)人再次感受到革命伉儷忠貞不渝的愛情。
艾思奇(右)與夫人王丹一
【人物語錄】
艾思奇曾說過:“1932年以前,我雖讀過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書,也相信共產(chǎn)主義社會必然實現(xiàn),但我自己沒有把這種認識變?yōu)樾袆樱砸恢闭覚C會學工業(yè)。1932年以后,這個希望斷絕了,我才決心參加革命斗爭。”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嚴重的心臟病醫(yī)治無效,一代哲人56歲英年早逝,毛主席聽說之后十分痛心,在悼詞上重重加上了“黨在理論戰(zhàn)線的忠誠戰(zhàn)士”。
2020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赴云南考察,在視察艾思奇故居后指出:“我們現(xiàn)在就需要艾思奇那樣能夠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講好的人才,我們要傳播好馬克思主義,不能照本宣科,尋章摘句,要大眾化,通俗化。”
【歷史遺跡】
騰沖艾思奇紀念館
騰沖艾思奇紀念館。騰沖市委宣傳部供圖
艾思奇故居 劉暢 攝
艾思奇同志部分手稿 劉暢攝
云南騰沖的和順古鎮(zhèn),一灣碧水繞村而過,一座座老宅古色古香,青石板巷狹窄悠長。和順古鎮(zhèn)水碓村半坡之上,一座青銅塑像矗立在一個中西合璧的四合院中,這個四合院為磚石楸木結(jié)構(gòu),艾思奇就誕生于此。
騰沖艾思奇故居內(nèi)部
艾思奇故居位于云南騰沖西南部的和順古鎮(zhèn)水碓村。中西合璧的四合院。有串樓通欄,雕花格扇,西式小陽臺,顯得古樸典雅。在大門頭懸有“艾思奇紀念館”匾額,在西樓和廳樓上陳列著艾思奇的生平事跡。
在位于云南騰沖和順古鎮(zhèn)的艾思奇故居大門口的屏風上,現(xiàn)在依然能看到毛澤東主席的題字“學者、戰(zhàn)士、真誠的人。”
艾思奇紀念館里的展陳
來源:樂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