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讀新聞 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永善縣激活黨建、志愿服務、文明創(chuàng)建細胞,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向社區(qū)居家老人、留守兒童等群體延伸,建設縣、鄉(xiāng)、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60個,把溫暖送到百姓心坎上。 在永善縣紅光安置區(qū)建設初期,縣委、縣政府就把民生實事作為重中之重,將兒童驛站、老年之家、青年之家、幸福餐廳集中建設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周圍,并開通綠色通道,增設公共服務崗位,為易地扶貧搬遷老人提供“保姆式”服務,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童伴媽媽”的溫暖。 曾俊是永紅社區(qū)婦女主任,每到周末她就和其她“童伴媽媽”到兒童驛站照顧22名留守幼兒,讓這些孩子感受到“童伴媽媽”的母愛,兒童驛站是永善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一個縮影。76歲的唐付相于2020年從團結(jié)鄉(xiāng)東勝村巖頭村民小組搬遷到永紅社區(qū)55棟,每天都要約上其他老人到老年之家下棋打牌。老年之家里,象棋、五子棋、撲克和二胡、電子琴等娛樂設備一應俱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已成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羅朝平與妻子孫碧群在2020年將紅光新區(qū)的幸福餐廳承包下來,為新區(qū)的老人提供餐飲服務。幸福餐廳每餐一葷、兩素、一湯,刷卡6元、補助2元,米飯可以自己加。雖然沒有多少收益,但想到54名老人對幸福餐廳的依賴,羅朝平夫婦決定把幸福餐廳開下去。一張小小的桌凳,一碗可口的飯菜,傳遞的是問候和祝福,是暖人心田的關切,更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走近群眾的生動寫照。 早在2019年,永善縣就在檜溪鎮(zhèn)開展試點,按“六有”標準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7個,在縣城溪洛渡大道市政中心打造黨建引領、聯(lián)動社區(qū)黨群服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樞紐1個。依托村級文化活動場所載體,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43個。 如今,永善縣依托金江黨課、青少年活動中心、城南小學兒童科技館等一批教育基地打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名片,并組建科技下鄉(xiāng)、人居環(huán)境、扶貧幫困、巾幗、助殘等特色志愿服務隊13支,29552名注冊志愿者正延續(xù)雷鋒精神,“紅馬甲”“小紅帽”“紅袖標”成為最美身影,成為文明新風尚。 通訊員 田 明 繆文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