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2-05-24 14:15東西部協(xié)作中,上海市普陀區(qū)教育系統(tǒng)派出老師到巧家縣支教,加強對口支援與合作。2021年9月,普陀區(qū)洵陽路小學的老師侯云主動申請到巧家開展支教工作。支教期間,侯云作為巧家縣立鶴小學的信息技術和美術老師,他傾情支教,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發(fā)掘他們的潛力,給學生帶來了知識與歡樂。
“設計了一些農民辛辛苦苦耕種的圖畫掛在學校食堂內的墻壁上,讓墻‘說話’,這樣,學生一走進食堂,就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達到使他們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教育目的。”侯云剛到立鶴小學時,就對學校進行了別具一格的校園文化設計,為學校師生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的藝術環(huán)境,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在信息技術課上,侯云以指法練習、輔助教學軟件的應用以及益智教學游戲這些容易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知識為主要內容,使學生處于一種愉悅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及發(fā)展自我的能力,讓學生在益智教學游戲中學習,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畫一幅以‘我的家鄉(xiāng)’為主題的畫,但我對你們的家鄉(xiāng)不太熟悉,不知如何教你們畫這一幅畫,怎么辦呢?”“老師,我來給你介紹一下,家鄉(xiāng)有山、有水、有橋、有塔……”在美術課上,侯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能畫出有創(chuàng)新、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
立鶴小學三年級一班陳康淼激動地說:“我們喜歡侯老師,更喜歡走進他的課堂。”
今年3月初,上海合作交流辦組織了一個繪畫交流活動。起初,立鶴小學的孩子不敢報名參加,老師也擔心沒有好的作品。后來,在侯云的鼓勵和指導下,20多個孩子報名參加了此次活動。侯云說:“在集中培訓繪畫的過程中,看著他們認真繪畫的樣子,我被深深地打動了。”
“侯老師用耐心、愛心對待學生,他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用親和力的語言給予鼓勵,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對于留守兒童,他更加循循善誘,千方百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他還經常利用休息時間指導學生繪畫,讓學生在繪畫方面有了更大的進步。”立鶴小學美術老師楊昭瓊如是說。
侯云把立鶴小學當作自己的家,把學校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把學校老師當作家人。在此期間,盡管有種種困難,但他依然風雨無阻,用奉獻與執(zhí)著書寫事業(yè)的輝煌。2月28日以來,因受疫情影響,同時為了學生的學習,侯云一直沒有回上海。而在他上海的家里,他愛人是上海仁濟醫(yī)院的護士長,因工作原因無法回家,11歲的兒子只能獨自居家學習,家中還有四位老人需要照顧……
侯云始終恪守教育初心,本來他支教的時間是半年,而半年時間結束后,他又主動申請再支教半年。他利用休息時間開設講座,并在學校成立了信息技術團隊,定期進行培訓,提升學校老師自身的“造血功能”。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后,學校老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他把上海的一些先進做法、先進理念分享給我們,使我們學校的老師受益匪淺。他的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內容豐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孩子們各方面能力。”談及侯云的支教工作,立鶴小學校長賀孝彬贊不絕口。
“奮斗是人生最閃亮的底色。”侯云說,支教工作是充實的,有辛苦的付出也有沉甸甸的收獲,這段支教經歷也將成為他人生中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激勵著他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通訊員:姜連聰
校對:胡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