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07-28 14:15為了理想,那時的我們放棄了安逸的生活。為了山里的孩子,那時的我們選擇了遠離親人走進大山。
歲月匆匆來,又匆匆離去。走出校園至今已有24個年頭,那時的我們只是一群風華正茂、意氣風發(fā)的青年。為了理想,我們背負行囊開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旅程。
那時的我們不知什么是窮。1998年的大山包是一個誰都不愿去的窮苦之地。年平均溫度只有5攝氏度,平均海拔3100米,只能種植苦蕎、燕麥、土豆,這對于從小生在城市、長在城市的我們來說,無疑是從金窩掉進了土窩。那時的大山包集鎮(zhèn)上只有幾家小商店,肚子餓了,拿著錢也買不到想吃的零食,更別談什么美味的食物。“窮”,第一次鐫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直到刻進骨子里。盡管如此,我們依然沒有被嚇跑,更沒有放棄成為老師的信念。
那時的我們不知道什么是苦。剛到大山包的時候,大山包中學只有一幢在寒風中毅然挺拔的教學樓和一幢綜合小樓,沒有教師宿舍,沒有食堂,也沒有水泥操場。為了方便上課,我們分別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自己生火做飯,自己砍柴挑水。一切都靠自己!看著學生冒著嚴寒行走2小時山路來到學校求學,單薄的衣裳、破爛的布鞋、凍紅的雙腳、龜裂的雙手、被風吹亂的頭發(fā)下一張只有生在高原、長在高原才有的高原紅的臉,一次又一次感動著我們。我們不正是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嗎?我們不正是這些山里娃實現(xiàn)夢想的指路明燈嗎?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堅守在三尺講臺?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為孩子們實現(xiàn)理想而努力?
那時的我們不知道什么是累。那時的大山包第一次分配到這么多具有專科學歷的畢業(yè)生,為了用知識改變這塊貧瘠的土地,一代又一代老師辛勤耕耘,我們也是其中之一。為了最初的理想,我們不怕教學任務重,不怕走上幾公里的山路去家訪,不怕背井離鄉(xiāng)的思念之苦,不怕自己的青春掩埋在大山里。我們寧可用最美的青春、最好的年華換取大山里孩子的未來。
那時的我們只知道拼。剛走上講臺的我們也就20歲左右,9年級年長的學生有的已有18歲,站在他們面前我們顯得有些稚嫩,有些青澀。為了當好老師,我們認真?zhèn)湔n到深夜,常常因批改作業(yè)而錯過吃飯時間,常常為輔導學生忘記和家人約好打電話的時間。
曾幾何時,我們還是校園里那群無憂無慮的學生,和同學一起暢談理想,和老師一起規(guī)劃未來。如今,我們卻成為教書育人的老師,成為學生心中的燈塔。
24年前的我們是一群愛幻想、敢拼搏的有志青年,24年后的我們是一群理想堅定、堅守初心的好老師。
那時的我們何曾膽怯、退縮,現(xiàn)在的我們必當勇敢、向前!
作者:道 英? 系昭通市實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