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3-04-18 10:36栩栩如生的柿子、古樸典雅的手環(huán)、精美絕倫的“革命畫卷”,從線描、上蠟、浸染,到氧化、脫蠟、漂洗,一勾、一畫、一繞、一點間,優(yōu)美的圖案便躍然土布之上。
每日晚上9點左右,威信縣扎西紅色小鎮(zhèn)“扎西時光”店內游客依然絡繹不絕,其中不乏年輕顧客,威信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春圓”品牌的創(chuàng)始人張曉正在為客人介紹展品。在她身后的墻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精美絕倫的“紅色故事”蠟染作品,一幅幅革命偉人畫像、革命舊址圖像,無不訴說著手工藝者對黨的一片赤誠之心。
201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曉接觸到蠟染,蠟染的獨特魅力、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令她癡迷,這項苗族文化在張曉的心里萌芽,碩士研究生畢業(yè)的她,毅然回鄉(xiāng)走遍了家鄉(xiāng)的各個苗寨部落,拜訪蠟染傳承人、學習蠟染制作過程,并創(chuàng)立了“春圓”品牌,開始與這門指尖技藝結下不解之緣。
怎樣才能讓世代相傳的技藝重獲新生,融入現(xiàn)代都市?這成為張曉不斷思考的問題。
蠟染制作。
將蠟染融入服飾、包包、抱枕、家居、布藝……越來越多的點子在張曉的腦海中產生。她還開始嘗試利用扎西豐富的紅色資源,用蠟刀將扎西的“紅色故事”蠟在染布上,色調素雅、紋樣優(yōu)美,帶著苗族蠟染獨有的“冰裂紋”,極具濃郁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的蠟染藝術,與振奮人心的紅色故事碰撞出了神奇的火花。
點蠟生花,靛染墨彩。張曉召集了縣內苗族蠟染手藝傳承人“重操舊業(yè)”,坐回織布機前,拿起小蠟刀和繡花針,用最傳統(tǒng)的方式,用嚴苛細致的工匠精神,盤活沉睡的資源,不斷在過去、現(xiàn)在中“穿針引線”,讓古法煥發(fā)新的生機,在她們的巧手下,蠟染這一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正走出“深閨”,走向熱氣騰騰的煙火人間。
自2017年創(chuàng)立“春圓”品牌至今,通過不懈努力,張曉的“春圓”品牌團隊已有22人,擁有了一個300平方米的實體蠟染廠、一個實體蠟染文化展廳、3個淘寶店鋪和一個直播號,年銷售額近100萬元,2022年被評為昭通市手工業(yè)示范基地,指尖技藝變成了指尖經(jīng)濟。
如今,蠟染這門技藝的傳承者平均年齡都超過了55歲,這門指尖藝術即將面臨失傳的局面。為此,張曉特意在自己的店里開設了蠟染傳習館,將蠟染技藝的傳承面向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真實體驗蠟染的樂趣,身體力行將非遺文化傳承下去,讓傳習館成為了傳統(tǒng)民族民間文化培育的基地、沃土。
對于今后的發(fā)展,張曉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除了“春圓”品牌的淘寶店,張曉還新開設了目云設計紅色文創(chuàng)店。未來,她還將繼續(xù)深挖扎西會議、長征精神文化,賦予蠟染更多文化價值,讓這塊文化瑰寶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通訊員 尤 婷 馬進榮 賴應涵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