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3-07-22 09:07龍萍(左)幫助農(nóng)戶采摘辣椒。 (圖片由作者提供)
四季更替,寒來暑往,兩年匆匆而過。駐村期滿,我告別了為之拼搏、奮斗了兩年的永善縣馬路村,回到單位。工作之余,翻看手機相冊里駐村時的照片,腦海中不斷浮現(xiàn)出在馬路村工作的點滴。
2021年5月,我懷著既激動又忐忑的心情,以一名駐村干部的身份去到永善縣永興街道馬路村,激動是因為即將開啟一段充滿挑戰(zhàn)的工作旅程,忐忑是因為我深知鄉(xiāng)村振興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不知自己能否勝任。
馬路村位于永善縣城東北部,地處金沙江畔,距離縣城30公里,下轄18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彝、苗等民族,主要以水稻、玉米、紅薯等種植為主。全村共有戶籍人口1003戶2838人,其中,脫貧人口和“三類對象”共234戶999人。
剛到村里,我和同事還沒來得及適應環(huán)境,就立即投入到宣傳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工作中。隨著駐村工作的深入,我真切地感受到農(nóng)村工作的包羅萬象——防返貧動態(tài)監(jiān)測、人居環(huán)境提升整治、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防電信詐騙宣傳、道路交通安全勸導……作為一名農(nóng)村工作的“小白”,我倍感壓力山大。
雖然這些工作都有村干部一起負責,但是駐村干部不是“看客”。于是,我們主動跟隨村干部走村入戶,主動了解村情民情,融入群眾,幫助村民解決一些小事,培養(yǎng)感情,一點一滴中,不斷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為民服務,做好點滴小事。2021年11月,在農(nóng)村危舊房屋整治過程中,88歲的蔣祿友,因為種種原因不愿搬去安全住房,還一直住在老房子里。為了保護她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駐村工作隊員、村干部和包村干部組成了一支“搬家隊”,多次與她交心談心,最終說服老人搬離老舊危房。隊員們主動幫著收拾東西、抬家具,抬著笨重的家具爬坡,大家都累得夠嗆,但看著老人住進了干凈整潔、寬敞安全的新房子,所有人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入戶走訪民情,以群眾為師。在防返貧動態(tài)監(jiān)測入戶走訪過程中,黃順華夫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黃順華今年57歲,他的妻子患有慢性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只能做些簡單的農(nóng)活,唯一的女兒也已經(jīng)外嫁。為了不給女兒增加負擔,黃順華大部分時間都在工地上務工。但有意思的是,夫妻倆在家門口弄了個小花園,花園里種滿月季、雛菊、芍藥,安裝了供人休息的長凳,平時周圍鄰居都很喜歡到他家的小花園坐一坐,約著跳跳廣場舞。在2022年馬路村人居環(huán)境“紅黑榜”評比中,他家入選了紅榜,成為全村學習的榜樣。
他們熱愛生活,樂觀向上,雖清貧卻能自娛自樂,在一方小天地打造一片專屬花園,每次經(jīng)過他家,我都要駐足半天,欣賞一番美景,這樣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也激勵了我,讓我在駐村期間,無論遇到多大的難題,都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基層工作,入戶走訪是了解民情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在與群眾交流中發(fā)現(xiàn),村民們比較關心的還是增收問題。
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產(chǎn)業(yè),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是關鍵。2023年初,馬路村以永善縣“雙萬”工程為抓手,大力開展土地整治,將撂荒土地恢復成耕地,引導村民將土地集中流轉(zhuǎn),推動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真正讓土地“流”出活力、“轉(zhuǎn)”出后勁。同時,千方百計引進企業(yè)發(fā)展產(chǎn)業(yè),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促進村民富裕,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為鄉(xiāng)村振興的一員,我們與村“兩委”一道,開啟了“白+黑”工作模式,白天下鄉(xiāng)查看撂荒土地整改情況,晚上召開小組會,及時給村民解惑答疑,做好政策宣傳,疏通群眾思想,引導村民支持土地整改、流轉(zhuǎn)工作。通過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包村工作組的共同努力,馬路村成功流轉(zhuǎn)土地140余畝,引進枇杷種植項目,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這是你家的1180元,現(xiàn)場數(shù)數(shù)。”今年5月22日,領到土地流轉(zhuǎn)金的元堡二組村民李茂林,看著手上的鈔票,笑得合不攏嘴。看著村民臉上的笑容,我觸動很大,我們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認可,這是對駐村干部最大的肯定。
有付出就會有回報。過去兩年,我見到了奔流不息的金沙江,吃到了香甜可口的枇杷和沃柑,走過了在陡峭山腰間人工開鑿出的溝渠,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樸實和堅強不息,還結(jié)識一群任勞任怨的村干部……在這里,我奉獻了青春和汗水,也磨煉了意志,增長了見識,這段寶貴的經(jīng)歷也為我的人生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龍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