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網
2024-07-10 16:51央廣網上海7月10日消息(記者郭振丹)1802.4米、1929.9米、1955.8米、2048.5米、4102.8米!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載作業(yè)采礦車工程樣機“開拓二號”成功連續(xù)完成5次下潛,著底水深首次突破4000米,取回深海多金屬結殼與結核,創(chuàng)下我國深海采礦領域多項紀錄。
“開拓二號”海試現場(央廣網發(fā) 受訪者供圖)
為何執(zhí)著于向深海不斷“更進一步”?海試首席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教授楊建民在7月9日接受央廣網記者的采訪中表示,大洋海底蘊藏著豐富的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和多金屬硫化物等礦產資源,富含銅、鈷、鎳、錳等重要關鍵材料,應用價值極高。“以‘鈷’為例,當前我國仍高度依賴國外進口,但它是國家重大工程,尤其是航天發(fā)動機的重要金屬材料,因此我們要不斷向深海探索,努力為國家提供資源安全保障。”
“開拓二號”深海采礦樣品(央廣網記者 郭振丹 攝)
楊建民介紹,礦區(qū)海底地形及深海礦產賦存形式與物理特性均十分復雜,同時深海重載作業(yè)裝備還需與海上風浪相“對抗”,因此海底采礦裝備不僅需要在復雜的海底環(huán)境中來去自如,還要具備開采和收集能力,并且能有效地回收。長期以來,這些都成為深海采礦在國際上的技術難題。
2013年起,楊建民便開始了他征服深海的設想。十年間,他帶著團隊先后成功研制了深海重載作業(yè)采礦車“開拓一號”與“開拓二號”。
記者在上海長興海洋實驗室了解到,“開拓二號”長6.0米,寬3.0米,高2.5米,重量約14.0噸,主要由深海采礦車主體、大承載光電復合臍帶纜和重載布放回收絞車等多型裝備組成,設計作業(yè)水深6000米,具備深海多金屬結殼、多金屬結核與深海硫化物等多類型礦產綜合開采能力。
“開拓二號”(央廣網記者 郭振丹 攝)
體型龐大、構造精密的“開拓二號”于6月19日開啟它首次征服深海之途,十天時間里,“開拓二號”在海底多金屬結殼與結核礦區(qū),連續(xù)成功完成了5次下潛,并實現了國內深海重載作業(yè)采礦車首次在4000米以下的海底開展深海礦產資源試開采試驗。同時,連續(xù)5天在6級風、4級海況條件下成功作業(yè),“開拓二號”的安全性、可靠性得到了檢驗。
“開拓二號”深海作業(yè)(央廣網發(fā) 受訪者供圖)
在深海中,無論是坡度達30多度的陡峭、崎嶇海山,還是由高粘性稀軟沉積物堆積的海底“灘涂”,“開拓二號”都能順利行進、爬坡和原地回轉。
不僅如此,“開拓二號”還對緊密附著在堅硬礦巖上的多金屬結殼、淺埋于稀軟深海沉積物中的多金屬結核等不同類型海底礦物進行了高效開采收集,成功獲得了200多公斤的多金屬結殼、多金屬結核、海底基巖等各類深海礦產樣品。
靈敏作業(yè)的背后是國內多項研究技術的突破。研發(fā)團隊介紹,“開拓二號”實現了包括首次實現深海重載作業(yè)采礦車布放作業(yè)水深突破4000米大關,首創(chuàng)深海復雜海底地形高機動行進技術、深海多礦類復合鉆采技術、深水重載作業(yè)智能精細控制技術、非金屬纜深海重載布放回收技術以及創(chuàng)新深海環(huán)境擾動監(jiān)測評估技術六項突破。
海試成功的喜悅,技術突破的澎湃讓以楊建民為代表的船海人堅定了持續(xù)向深海“更進一步”的決心。未來,上海交通大學將繼續(xù)以“大海洋”建設為抓手,凝練關鍵技術攻關科研成果,穩(wěn)步推進深海采礦高端海洋裝備研制,努力向成果化、產業(yè)化轉移。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