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8-03-06 16:37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汪 舒
2月25日,穿過永善縣檜溪鎮(zhèn)新集鎮(zhèn)往上左轉,幾公里蜿蜒曲折的鄉(xiāng)村公路之后,一片盛開的油菜花讓你豁然開朗時,源勝村到了。
春節(jié)過后的村莊,已經(jīng)沒有幾天前的喧囂,村前村后由田間寬窄不一的水泥路連接,白墻灰瓦的民舍、正欲吐芽的樹木、流過田間的溪水,組成一幅鄉(xiāng)村寧靜畫卷。
幾年前,這個叫田壩的地方,就連一個村民小組會議都很難正常開展。“相互扯皮、指責,想傳達的政策不能及時傳達下去。”源勝村支部書記羅仕銀經(jīng)歷過一段很焦急的時間。但是,這樣現(xiàn)狀并沒有持續(xù)多久,起始于2015年的永善縣“平安家庭”創(chuàng)建,不僅改變了一個村莊的面貌,而且也改變了一個群體的生活態(tài)度。
發(fā)揮婦女組織優(yōu)勢,動員婦女參與平安家庭創(chuàng)建,調動家庭成員在創(chuàng)建活動中積極性,最終提高家庭成員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提升家庭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以小家庭平安促進社會大家庭穩(wěn)定。這是永善縣檜溪鎮(zhèn)源勝村創(chuàng)建平安家庭的目的,這一目的在創(chuàng)建之初得到村民廣泛的認同,三年之后的效果同樣得到證明。
田壩小組36號,土木結構和磚混結構的兩棟樓房緊緊相依,門框的上方有一塊藍底白字的鋁合金小方塊,上面有“平安家庭”字樣。這間坐落在村子中間位置的民舍,和它周圍的其他建筑物相比,看不出這個家庭的富裕程度,但和其他民舍一樣,干凈、整潔,哪怕是一堆柴木,同樣擺放的井井有條。56歲的姜遠珍張羅著早飯,準備送女兒外出務工。2015年,她家就被評為平安家庭戶,“有標準的呀,要按標準評的,如果評不上,我家就會照標準上說的,一條條去做,要評上,評不上丟人。”姜遠珍說。
是不是平安家庭戶,在這個村莊里不僅是每個村民的榮恥,而且也改變了一個村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田壩小組的連戶路延伸到每個家庭的院壩,將村民們連接在一起。在姜遠珍的記憶里,路沒修通時,垃圾到處亂倒,風吹到別人的地里,粘在行人的腳上,咋個能讓人不說幾句。現(xiàn)在好了,平時偶爾會有些爭執(zhí),但說明白了,也就不會說其他了,就連過年殺豬,請吃庖湯,大家都樂意在一起。
平安創(chuàng)建在改變著一個村莊的人際生態(tài),一個共同的愿望不斷將村民凝聚在一起。
創(chuàng)建活動最為集中的2017年6月,包括田壩在內的大坪、樺稿坪、茶園、梁家壩、馬路等18個村民小組,開展了最為集中、最為熱烈的平安家庭評議——有沒有交通事故,有沒有傷害人身安全事故發(fā)生,家庭是否和睦、鄰里關系是否良好,這些都是被評選為平安家庭的條件,它將村民們的生活價值提高的了另外一個層面。這一年的6月5日,茶園小組對18戶村民進行評議,張德昌是一名代課多年的教師,經(jīng)歷了評議的全過程后,心中感慨:“我在這里代課那么多年,感覺民風在不斷變化,變得和氣、淳樸。”
源勝村村民委員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在利用多種方式宣傳“平安家庭”創(chuàng)建的同時,以先進典型引導村民創(chuàng)建“平安家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創(chuàng)建工作中,把平安創(chuàng)建作為社會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深入每個家庭,解決村民存在的困難,處理好村民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整個創(chuàng)建活動在與法制教育、人居環(huán)境整治、“五好文明家庭”創(chuàng)建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結合開展中,創(chuàng)建效果明顯。目前,源勝村共掛牌命名“平安家庭”430戶,評選表彰“平安家庭”示范戶10戶。
田壩小組有55戶村民,僅在2017年,又有19戶掛牌命名“平安家庭”,在這個250多人的村莊里,一條彎曲多變長約1700米的道路延伸到每個村民家門口。修路要占用農地,幾年前,為了天邊地角的幾棵莊稼,村民往往會鬧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但是,這一次,被占地的村民二話不說,該投資的投資,該投勞的投勞,從2017年11月29日開始到12月底,路在短短一個月時間修好了。
“其實,大家都已經(jīng)明白,幫助其他人,也就是在幫助自己。”羅仕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