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18-03-15 17:291968年底,毛澤東同志號“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隨即在全國各地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大批城市知識青年到了農村參與社員勞動,歷時近10年,有的陸續(xù)回城、當兵、招干、上大學,有的安家到當?shù)厣踔劣械暮娃r村青年結婚就安家到了農村,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綻放了他們熱旺的青春,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習近平七年的知青歲月》以采訪實錄形式匯集了同習近平同志一起插隊的北京知青、朝夕相處的當?shù)卮迕瘛⑾嘀嘟坏母鞣矫嫒耸?span>29人對習近平同志的所知所感,用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讓我們讀到了那段歷史中更深厚的內涵和時代意義,是一部雖淺顯易懂但很值得反復品讀的勵志著作,為大家深入學習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作用。
一、習近平黃土地里的七年歲月磨礪,在他的心底牢牢樹起了要一生為群眾利益謀實事大事的堅定信念
(一)酷愛學習,堅持不懈學習為他樹立遠大理想吸取了廣泛營養(yǎng)。1969年1月時任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梁玉明和同批知青都一致說道:當時知青帶的行李中,近平有兩個箱子沉甸甸的,里邊全是裝的書;近平和另外5位知青住在一個窯洞里,枕邊堆滿了書;有人愿意借書他都無私借予,幫助更多的人一起學習;他見縫插針、如饑似渴地學習,即使臉鼻都被煤油燈熏黑了,為不影響室友睡覺用身子擋著昏暗的光也要看書。上工勞動裝著書,勞動休息時間就拿出書本學習;外出有條件就找書、抄寫對聯(lián),不失時機地攫取知識。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歷史、文學各個方面,許多著作是細讀數(shù)遍,廣泛吸取各領域的學問,為他樹立遠大理想照亮了人生之路。
(二)習近平生態(tài)、善良而干凈的心體現(xiàn)出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品質,在與人民群眾生活勞動的互動中得到擁戴。“他這個人就是這樣——再糙的飯他也吃得香,再窮的人他也看得起”;在群眾家吃“派飯”,付錢主人不收,他悄悄壓下了“這碗面的幾倍價值”的1斤2兩糧票和3毛錢,對老百姓的利益“絲毫不沾”;智障“半憨憨”靈娃常對大家惡作劇令父母犯難,討不少人惡言惡行,但近平與對他不僅不嫌棄,還與他交朋友,更從沒有過疾言厲色,逐步改善了大家對待靈娃的相處和關系,靈娃的父母十分感激;文安驛公社集市上遇到一位素不相識的討吃老人,他慷慨解囊,掏出身上所有的錢和糧票,脫下自己穿的外衣送給那位老人;把自己心愛的大衣慷慨相送沒有衣服穿的村民鐵鎖;路遇70多歲的老大爺拉車,他毫不猶豫地幫助;村民的生豬跑了,也積極幫助找回。他把每家的事都當自家的事,每人的難都當自己的難,用心用情地幫,體現(xiàn)出的高尚人格深深地烙在了鄉(xiāng)親們的心中。
(三)務實做事,不斷引導和發(fā)動群眾改變貧窮面貌的行動使他成了梁家河大隊的領導核心,也不斷使他增強了為人民謀利益的信心。“干在實處,走在前頭”是大伙對近平同志的形象認定,群眾最需要什么、最緊迫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他就設法解決什么問題。缺柴、缺水、缺電、缺菜、缺耕地,趕集太遠耗時間、外出買農具成本更高等等,便帶領大伙辦沼氣、打井、打土壩、引籽種蔬菜、辦鐵業(yè)社、購銷點、磨房等,他不僅思路走在前,不怕困難、不畏艱險的行動更是始終走在前頭。挑糞、鋤草、割麥、打井等重體力活樣樣干,從不叫苦叫累,從沒見過他偷懶;打壩時手掌磨起泡、磨破流血,一直拼命干,從來不“撒尖兒”;挖井時冒著吊起的土石有可能掉下砸死人的危險,他率先跳進冰冷刺骨的井坑里挖土;修補沼氣池又臭又臟但他毫不猶豫下到池底檢查和修補。他的思想和行動被大家信服,他已經把大家緊緊地凝聚在了一起,他也在其中找到了力量,進一步確立了人生方向。正如他后來所說,插隊七年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培養(yǎng)了自信心。借用鄭板橋《竹石》一詩改動幾字描述他上山下鄉(xiāng)的深刻體會“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其實,也表現(xiàn)出他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四)習近平把梁家河當作家,把一腔熱血播撒在了陜北故鄉(xiāng),那里的人民把他當最親的人,厚厚的黃土地歲月蘊育了他對人民無限的愛,為他后來在治國理政中始終牢牢把握人民利益、突出民本思想奠定了信念根基。近平七年知青歲月中,他始終把自己看作農民,當作“黃土地的兒子”,經常說“我們老陜”,面對1974年大學招考一次難得的機會,他主動放棄。“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xiāng)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么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我確實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延安人,因為這是我人生的一個啟承點,這也是我人生逆境中、最需要各方面幫助的時候,延安人民向我伸出了無私的幫助之手。我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臨離開梁家河上大學時,把自己能表達情誼的東西都贈送了,把兩條棉被,兩件大衣,還有一個針線包送給了村民張衛(wèi)龐。張衛(wèi)龐非常深情地向記者介紹:這個針線包是近平來插隊時,他媽媽給他做的,上面繡著三個字“娘的心”。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1993年,他第一次從福建回到梁家河看望鄉(xiāng)親們時,見靈娃媽和靈娃兩個人度日生活十分困難,又給予了支助;村民呂侯生因腿疾給時任福建省委領導的他寫信求助,他迅速寄去路費,將呂侯生安排到福州治病,用自家的積蓄幾萬元幫他支付醫(yī)療費用。1999年呂侯生做了截肢手術,他知道后又幫他支付了所有的費用;2015年到梁家河時給每一家都帶了禮品。幫助村民的事很多且始終沒有間斷。大伙把近平當親人,最困難的時候想到的是他,而他更把那里的群眾當恩人,始終竭盡全力相幫。
習近平到延安時猶如一張干凈整潔的白紙,在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文化和經歷了數(shù)千年風雨滌蕩的黃土地中蘊育和熔煉七年后已經很成熟了,邁著堅實腳步,帶著理想、思想走向了遠方。“我的人走了,但我把我心留在了這里。”“今后如果有機會我要從政,我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人民的選擇和時代的需要,他擔起了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引領世界和平發(fā)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重任。
二、《習近平七年的知青歲月》的時代啟示
(一)以問題導向、以實干聚力、以創(chuàng)新開路是習近平同志一慣的作風和經驗,也是我們現(xiàn)在必須堅持和發(fā)揚的基本作風。
(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心置于人民群眾中、把腳插入泥土中才能不斷吸取為人民謀幸福的不竭智慧和強大力量,這是習近平的人生歷程告訴我們的真悟,也是我們黨的本、根、源,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偏移。
(三)讀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對話,《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就是一本好書,尤其是我們新時期做群眾工作的生動教材,習近平同志的群眾工作方法在那個年代適用,現(xiàn)在、將來也永遠適用,我們必須認真對照和踐行。
(四)堅強的黨性是在艱苦、困難的時空中煅燒的真金,習近平同志從入黨擔任大隊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所表現(xiàn)出的堅強黨性是我們看齊的標桿。要學習他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學習他謙虛學習請教、靜心歷練心智、扣好人生第一粒紐扣的意志和人生態(tài)度,學習他始終把處理好團結作為基本的工作原則和方法,學習他思想既仰望著星空而雙腳從未離開過大地的愛民情懷,學習他不怕難、敢負責、勇創(chuàng)新的擔當精神。
《習近平七年的知青歲月》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大國領袖青年時代平凡而特別、平常而高大、日常而偉岸的故事,親切具體、可觸可感,清晰明朗、可信可學,讓我們讀出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邏輯起點與實踐來源,增強了自己自覺向習近平總書記看齊,自覺同與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堅決態(tài)度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