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18-05-10 10:46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農村娃娃每年都有一項重要“功課”,那就是下地捉蛐蛐,但這項活動卻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不是一年到頭都能做的。
每年農歷三月間,當地里的蠶豆、豌豆開始吐花,麥穗苞脹大現(xiàn)芒芒之時,蛐蛐兒便有了。為了迎接新一年的好“伙伴”,我們事先要把它的“房子”——蛐蛐罐準備好。趁著天氣暖和,到水溝邊摳來黏性好的泥巴,經反復揉捏、捶打,做成一個個或圓或方的小罐罐,陰干,蛐蛐的“住房”就弄妥了。
一到傍晚,村子附近田地里漸漸傳來“嘰溜溜……嘰溜溜”的清脆叫聲,我們拿上事先摳空的包谷稈,循著叫聲躡手躡腳地一步步靠攏,輕輕掰開堆在那里的一個個石頭,那受驚了的油黃蛐蛐跳了出來,我們向準位置,一把便將它蒙住,很快放進包谷稈筒筒里裝好蓋嚴,又去捉下一個。當帶去的筒筒裝完,我們就匆匆返回家,把蛐蛐“請”出,重新關進罐罐或瓶瓶里,順便拈點包谷飯給它們做夜宵。
第二天一早,小伙伴們抱上各自的“戰(zhàn)利品”,湊到一起比試斗蛐蛐,誰的斗贏,頓時一陣喝彩聲,那缺腿少須的“敗兵”即被放生了。
有一天晚上,在模糊月色的映照下,我被一陣清脆悅耳的蛐蛐叫聲吸引出村,一步步走到“胡家墳”,覺得蛐蛐就在那塊大麥地里叫。麥稈由青泛白,麥穗早已害羞地低下頭,正等著主人去檢閱收獲。我顧不得欣賞豐收的夜景,而是循著叫聲鉆進齊腰深的麥地捉蛐蛐。當我輕輕挨近,正要去掰土塊,那叫聲又轉到麥地的另一頭,我悄悄摸過去,那家伙又跳回原來的位置,而且叫聲更響亮了!我來回跑了好幾趟,就是捉不到。你等著,如果捉到你,我要把你拿去斗家里那個“老金黃”,咬死你!我心里窩著一股氣,總想把它捉到手。不知過了多長時間,那家伙還在東竄西跳,與我躲貓貓。正當我累得精疲力竭之時,遠遠傳來了母親的呼喚聲。我定了定神,發(fā)現(xiàn)已是夜深人靜,風把不遠處那幾座墳頭上的茅草刮得呼呼響,令我不寒而栗,趕緊往家跑。
第二天,我把夜里的遭遇跟小伙伴們擺談了,其中一個大個子說:你那是遇到“鬼蛐蛐”了,那東西專門迷人,你根本捉不到它,只會被它整昏!聽了這番話,把我嚇出一身冷汗。從此以后,夜晚我再也不敢獨自出去捉蛐蛐了。(昭通市大關縣史志辦公室??馬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