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8-07-04 16:06◆隴承弼
青黃不接鬧春荒,是橫在面前一道繞不過的坎。不起眼的山藥蛋蛋,幫咱們翻過這道坎。
三年困難時期,饑荒席卷全國,“糧食是寶中之寶”正確性凸現(xiàn)出來,糧食的金貴程度令人難以理喻。有個洛澤河鉛鋅礦的礦工,塌方堵在礦井內(nèi),營救的人聽見他在里邊哭訴:“心不甘呀不甘心,那五斤供應的米我還沒得吃呀,死了值不得!”
三年時間熬過了,缺糧的陰影并沒有消散,糧食依然是寶貝金疙瘩。有個離休的老和,講過一個他的故事: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時,他在河口國營農(nóng)場當書記,接到任務支前。任務完成出色,還當了模范記了功。部隊勝利回師接上級通知:戰(zhàn)利物資各取所需,能運多少盡其所能,誰運的歸誰。老和仔細斟酌又同大家商量,在堆積如山的各色各樣戰(zhàn)利物資中,搶運了兩卡車大米回來,糧食最金貴。
不短的時間里,糧食短缺一直困擾著人們。文化大革命天天讀毛主席語錄,常讀的就有這么一段:“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忙時吃干閑時吃稀,并以瓜菜代。”糧食問題,農(nóng)村比城市更嚴重。城市人口有國家供應,最低標準也有二十五斤(每月),一年下來三百斤;一個農(nóng)村人口,每天超強度的體力勞動,每年得到的口糧也只有兩三百斤,一些窮困的山區(qū)甚至只有一百多斤。一兩百斤口糧已經(jīng)嚴重不足,還要喂豬養(yǎng)雞,賣個豬崽賣個雞蛋做一家人的鹽巴煤油錢。城鎮(zhèn)居民的優(yōu)越性吸引著廣大農(nóng)民,“跳出農(nóng)門”魂牽夢繞。可是那小小的購糧本本放得高得很,踮腳伸手也夠不到。農(nóng)村、城鎮(zhèn)的身份被固化。
農(nóng)村人種種的困難,糧食最困難,一年一度青黃不接鬧春荒。青,就是新,黃就是陳,所謂青黃不接就是家里的糧食吃完了地里的糧食還沒成熟,青黃銜接不上來。每當這個時候心里最糾結(jié)。每年春荒,政府都有一筆返銷救濟糧。生產(chǎn)小隊胡隊長開會說,吃返銷糧有兩個條件:1.缺糧,甑子都長霉煙了才算缺糧。2.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救濟糧是救貧下中農(nóng)階級兄弟的,其他就別來搗亂。兩把尺子一靠,有資格得返銷糧的就沒幾家人了。何況返銷糧的最高標準也只有每人每月十斤,杯水車薪。“自力更生”,一切全靠自己解決。
農(nóng)村人家大多數(shù)都缺糧,缺糧的時間有長有短各家不同,有缺三個月有缺兩個月……最后都集中到五月。五月,是多數(shù)人最難熬的一個月。整個村寨都籠罩在沉悶的氣氛之中。人們的臉上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村子里那個簡易籃球場上,不見了小伙子們生龍活虎的身影,連小孩子也像失去了天真浪漫的童心,變得“少年老成”。一切的一切,都是餓飯度春荒。
中午過后,王三爺、李二爺、羅大爺……村里的幾個“老神仙”又聚在村子里的曬場邊,一個提頭話多起來。
“逢真人決不說假話,進五月就顆粒無有,上頓下頓都是湯圓大幾個嫩洋芋。”
“你家沒得難道我家有?大端陽的,今早上都是摳幾個嫩洋芋吃。”
老頭們的牢騷,也勾引出我一件傷心事。
孩子出生,給了我許多生活上的樂趣,心理上的安慰。突發(fā)奇想帶孩子逛集市趕場。街場上,妻和我一邊牽著一只小手蹣跚學步,正好在合作飯店門前,屋里飄出陣陣肉香。孩子的小眼珠滴溜溜轉(zhuǎn),哇一聲哭起來。我知道這是為什么,一把抱起趕快離開。那里面好吃的,有了錢還要有糧票。妻發(fā)狠在供銷社買了一毛錢不要糧票的水果糖。孩子笑了,爹媽的心還在滴血。
怨氣歸怨氣,日子還得繼續(xù)下去,總得想個辦法翻過眼前這道坎。世界上沒有翻不過的坎,祖祖輩輩不知翻過多少坎!六月之前,地里的莊稼都不成熟,惟有洋芋雖然也還枝繁葉茂,但是已經(jīng)有雞蛋大小了可以充饑。糧食計劃供應,洋芋也列入主糧,五斤頂一斤人們看不上眼。就是這不起眼的山藥蛋,小題目做了大文章,全靠它度春荒。 通俗說,洋芋七月初一生,過了生日枝葉枯萎才能動鋤頭。救災救命打破俗例,提前動手吃洋芋。先動自留地里的早洋芋,然后生產(chǎn)隊的再接上來。自留地里的洋芋品種早下種早,端午節(jié)前后就能長到雞蛋大。用指頭插進泥地里去摸,摸到大的摳出來,小的留下。細心摸摘不要傷著它的元氣,然后培好土蓋好泥,讓它繼續(xù)生長,長大了再來摸,一次又一次多摳幾次。摳洋芋也講技術(shù),大家恭維祿二娘全村技術(shù)最高,摳得又快又好,她家的洋芋比別家總要多摳一兩輪。不起眼的山藥蛋蛋,幫咱們度過春荒翻過了這道坎。
春荒坎兒一過,糾結(jié)郁悶盡皆釋懷,心態(tài)平和日子又繼續(xù)。這時正是秋收大忙,早上天亮出門,晚上點燈吃飯。點亮一盞煤油燈,圍坐在張小桌子旁,煮鍋洋芋上面捏幾個燈盞窩蕎粑粑,熱氣騰騰洋芋的香氣撲鼻。各人舀一碗青豆莢湯再澆上點海椒水,又甜又香又辣又咸,新鮮爽口,滋味無窮。村子里一切回歸往常,該干什么的干什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中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躬耕織,桑麻樹下學種瓜”。各理其事。
(作者系原昭通地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