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8-07-04 16:11◆趙廷臣
我的家鄉(xiāng)在滇東北昭通大關(guān)縣的偏僻小山村回龍。這里山清水秀,綠色滿山。這里山高谷深,土地貧瘠。這里民風(fēng)淳樸,愛意濃濃。這里因為海拔高,沒有水稻生長的環(huán)境,只有出產(chǎn)洋芋、玉米、蕎子。這里出產(chǎn)的洋芋甘甜可口,在那個物質(zhì)生活非常匱乏的年代,成為稀世之寶。洋芋既傳情,又救命。
我聽人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洋芋救人的真實故事。那是上世紀(jì)七十年代的事。回龍地處高山,河壩地區(qū)的人家多半看不起回龍高山的人家。總是以生活條件差,環(huán)境惡劣來調(diào)侃。總是以“落后”“愚昧”來形容居住在回龍的人。回龍山腳下有個村莊叫雙銀,住著幾十戶人家,有些田,可以種水稻,讓山上的人家羨慕不已。山上的人平時就是沒有機會吃上雙銀的米。可是到了春荒的時節(jié),這里的米就會上山,讓山上的人享受,主要是用少量的米換取多數(shù)的洋芋。河壩的人用洋芋度春荒,山上的人可以嘗嘗米的味道。
雙銀有戶人家姓曾,兄弟姊妹多,每年參加生產(chǎn)隊勞動,再賣力,也是分的米少,玉米少。到了春天,玉米吃光,少量的米也不多。一家人眼睜睜地看著那點少得可憐的米。老曾最小的女兒不足十歲,她被餓得慌,躺在床上,叫著喊她爸爸,說給她點吃的。那句句刺心的叫喊,讓老曾一早就背著他那點少得可憐的米上山去了,他沿著那條彎彎曲曲的毛路往上攀登,可能足足走了三個多小時,來到山上,便逐家逐戶地去說用米換洋芋的事。沒有人家愿意換,老曾非常難過,眼淚往心里流。想著家里的心頭肉,繼續(xù)在大山中行走,尋找可以兌換洋芋的人家。當(dāng)他走到一戶楊姓家時,一位老頭走出來向老曾打招呼,叫他到家里坐坐。老曾進(jìn)屋去,有氣無力地坐下來,嘆了一口氣:“完了,這個不公平的世界。”老楊問:“咋了。這么有氣無力的。”老曾說了原委。老楊笑著說,我還以為啥子事,這么唉聲嘆氣的。
老楊說:“大哥,我家去年出工多,分到的洋芋多。你看,堂屋頭有這么一大堆。我煮洋芋給你吃,吃了你背些回去給孩子吃。”老曾說,“我用這點米跟你換,按其他人家換的標(biāo)準(zhǔn),我給的米再多點。”老楊笑著說,你看你說些啥呀。還不就是點不值錢的洋芋。老楊家有位八歲的男孩在旁邊調(diào)皮地說,我家洋芋多,包谷多。我媽說,吃洋芋長子弟,以后等我長大了、長子弟了,去河邊給我找個漂亮的姐姐做媳婦。我家的洋芋就是不讓你背起去,不然,你家河壩邊的姐姐吃了洋芋,長了子弟,不嫁我咋辦?逗得老曾和老楊大笑。
老曾足足地背了一大背洋芋回到家,一家老小吃得高興。按照老楊的要求,老曾叫上幾個壯勞力,再次到楊家背了洋芋,過了那個春荒。慢慢地,曾家和楊家有了來往,經(jīng)人介紹,大一歲的曾家女孩與小一歲的楊家娃兒訂了“娃娃親”。歲月流失,故事在變。十年過去,楊家小伙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學(xué),留在省外工作,曾家姑娘當(dāng)上一名人民教師。洋芋故事撮合的“娃娃親”當(dāng)然告吹。但是,他們的洋芋友情沒有變,每年一些節(jié)日遠(yuǎn)在異鄉(xiāng)的他,都會收到來自家鄉(xiāng)昭通的特殊禮物——自制的“土豆片”和成品“嚕咪啦”土豆片,那是家鄉(xiāng)的味道,那是一段難以忘懷的洋芋“情結(jié)”。
我離開家鄉(xiāng)三十多年,家鄉(xiāng)洋芋的故事至今難忘,甚至有些刻骨銘心。因為,這故事都與母親有關(guān)。老家回龍盛產(chǎn)洋芋,與矮山大米相比,作為洋芋顯得低賤,一般來說,一斤大米可以換五斤洋芋。一九七八年,我讀初中二年級。那年,春天雨水太多,洋芋在泥土里生長得不開心,因為它的生命里缺乏陽光。我家的洋芋產(chǎn)量不高,母親看著小個頭的洋芋有些犯愁,我們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那可愛的洋芋。好在父親在外搞“副業(yè)”,找些零用錢買些玉米回來。母親是一位經(jīng)營家庭的好手,也是做洋芋飯的高手。她等我們周六放學(xué)回家,就帶著我們推磨,把玉米磨成玉米面,蒸成玉米飯。把那些小洋芋去皮煮熟,再在熟洋芋上放上玉米飯,當(dāng)?shù)厝私醒笥箫垺Q笥箫堃鞎r,那些洋芋與玉米的香味滲透在一起,飄滿老屋,肚子咕咕叫喚的我,會直淌口水。只要飯一熟,我們會蜂擁而上,瘋狂地吃洋芋飯。我們每周都能吃上母親做成的一頓頓清香的洋芋飯,我們會望著母親,稱贊她做的洋芋飯?zhí)贸浴D赣H卻說:“孩子們,你們是餓了,才覺得這飯好吃。就是我們農(nóng)村人講的饑餓最好吃。”母親也會逗我們這些孩子:“你們今天吃洋芋飯,明天走出大山吃上大米飯,會不會忘記這洋芋飯,忘記我?”母親的表情有些憂傷。我們幾姊妹就會飛快地跑過去,抱著母親說,“你是我們的媽媽。你做的洋芋飯?zhí)T人,將來,無論我們走到天涯海角都不會忘記洋芋飯,更不會忘記你。”大家都笑了。于是,母親就在我們身邊坐下,給我們講述如何種植洋芋,如何選擇洋芋品種,如何在冰天雪地的季節(jié)保存洋芋。
老家回龍海拔相對高一點,這里土地多,生態(tài)好,氣候溫潤,適合洋芋生長。老家的洋芋種植在廣袤的土壤里,一般在每年春節(jié)前后就要下種,有的與玉米套種,有的單獨種植。種植的時候多是溫度較低的時候,需要兩個以上的人配合才好,一人打窩窩,一人放洋芋種和放農(nóng)家肥。最后才將它蓋上泥土,洋芋就這樣種植在土里。半把月后,隨著氣溫的上升,洋芋會在土里慢慢發(fā)芽,個把月出土生長。春風(fēng)里,洋芋就會迎著春風(fēng)、迎著陽光瘋長。那時的洋芋地綠油油的,洋芋也會隨之開花,滿地的花會釋放出一種清香。洋芋花為白色,或紫色,或黃色。那時的高山就是一個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人們都說,洋芋是懶莊稼,很少給它澆水,除草,任其生長,不影響其產(chǎn)量。老家洋芋的品種也是多樣的,我曾記得,有白洋芋、黃洋芋、花洋芋、紫洋芋、烏洋芋,有的品種是從昭通等地傳過去的。老家洋芋為何香甜可口,氣候土壤是一個因素,還有一個原因是洋芋還要經(jīng)歷一個嚴(yán)寒的冬天。說高山洋芋賤,是因為高山洋芋不怕寒冷的冬季。冬天來臨,就把洋芋堆在用竹子做的樓上,再蓋上些干蕨草,樓下經(jīng)常燒些柴火,洋芋就這樣經(jīng)歷嚴(yán)寒冬天,也不會被凍壞,而且經(jīng)歷冬天的洋芋特別香甜,口感較好。
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目前,昭通是世界上洋芋種薯生產(chǎn)擴繁最適宜的地區(qū)之一,是全國洋芋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qū)之一。今天,無論走到昭通城街頭巷尾,都能吃到昭通洋芋。但是,無論走到天涯海角,老家那些洋芋故事,總讓我記憶猶新。老家洋芋的味道,總是讓我難以忘懷。老家洋芋的味道,那是母親的味道,那是融進(jìn)生命的味道,也是承載生命的味道。
(作者系昭通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