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免费麻豆av|久久亚洲色WWW成人男男|十八禁无遮拦av|亚洲午夜一本在线|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无遮挡黄动漫视频在线观看|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免费中文麻豆|白丝乳交内射一二三区|亚洲国产中文字幕精品,精品麻豆av免费,成人av无码国产在线一区,国产久久亚洲精品

點擊進入專題
 導航

“扶貧隊員”要你交錢領扶貧款?詐騙丨“李鬼”如何辨別看這里!

 2018-07-26 10:29  來源:昭通新聞網

  交錢就能領巨額扶貧款、給好處就能拿項目、加入組織有免費房住……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在全國如火如荼地推進時,不少地方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些假借扶貧之名搞傳銷、詐騙的犯罪團伙。貧困群眾的生活本就困苦,但這些不法之徒依舊冷血地盯上他們,著實可恨。我們離這些“扶貧”騙子到底有多遠?面對各種詐騙陷阱,我們又該如何警惕?

1、“扶貧辦工作人員”要你交錢領扶貧款

?“他說自己是扶貧辦的工作人員,稱今年我家的養(yǎng)殖扶貧款到了,根據(jù)國家的相關政策,需要拿著領款的卡到提款機上按提示操作,就能領到這筆錢。沒想到在提款機上操作一通后,卡上原有的29994元錢反倒被轉走了。”昆明市祿勸縣茂山鎮(zhèn)永定村村民鐘學恩就遇到過自稱是“扶貧辦工作人員”的詐騙人員,不僅知道自己是養(yǎng)殖貧困戶,還知道他辦理了接收國家扶貧款的銀行卡,他便相信并且照辦了。

詐騙人員之所以能輕易得手,主要在于很多像鐘學恩一樣的貧困戶的確每年能從當?shù)胤鲐氜k或民政局領到專項扶貧資金,騙子們“掌握”了這一信息后,編織謊言騙取財物,讓貧困群眾防不勝防,更讓他們的生活 “雪上加霜”。

據(jù)祿勸縣公安局刑偵大隊王警官介紹,2016年11月以來昆明市祿勸縣茂山、團街、撒營盤、則黑、馬鹿塘、翠華等多個鄉(xiāng)鎮(zhèn),就曾連續(xù)發(fā)生多起冒充政府民政部門或扶貧工作人員針對扶貧戶實施的電信詐騙案件,導致多名群眾上當受騙,涉案金額超過23萬元。為此,昆明市、祿勸縣兩級公安機關接警后迅速成立“11.18”電信網絡詐騙專案組,歷時50余天輾轉于北京、福建、上海等地調查取證,先后共抓獲鄧某綿等11名犯罪嫌疑人,并把涉案專款全部追回。

為何犯罪團伙能準確掌握相關信息?據(jù)警方查明,原來是鄧某綿等人從網上購買到扶貧人員花名冊,之后再冒充政府民政部或扶貧工作人員,以發(fā)放扶貧款的名義打電話與被害人取得聯(lián)系,將受害人騙至銀行ATM機,利用被害人對ATM機操作不熟悉的特點,通過轉賬的方式將銀行卡內的錢騙走。

2、省里的“扶貧干部”拿了好處就能給你安排項目

“我沒遇到過‘扶貧’詐騙,但以前聽說有騙子打著省扶貧辦XX處處長的旗號,說是可以安排項目,但需要給他一些好處。”曲靖市扶貧辦工作人員吳理會表示,以前也曾有所屬縣(區(qū))的扶貧干部接到過類似的詐騙電話,他們還打電話問市扶貧辦是不是真有其事?“在日常的扶貧工作會議上,領導都會提醒扶貧干部要謹防扶貧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人打著精準扶貧的名義,說要搞幫扶、搞檢查、搞推銷什么的,要及時上報及時處理’。”吳理會還表示,曲靖市各級扶貧干部在開展工作時也會經常向老百姓普及防詐騙知識,謹防他們上當受騙。

除了冒充“扶貧干部”拿好處,甚至還有人冒充“扶貧干部”到處騙吃騙喝。今年6月昭通市彝良縣一李姓男子冒充派出所所長、副所長假借下鄉(xiāng)扶貧之名在群眾家中騙吃騙喝。他還聲稱可以幫助群眾辦理貧困補助款,并告訴群眾若用白灰將家中房屋刷白還可以領到政府補助等。當?shù)鼐秸莆站€索后,輾轉3次終將其抓獲。

3、加微信群交個費能領“巨額扶貧金”

近日,央視新聞曝光了一起“以申請扶貧款為名 在微信群里行騙”的特大扶貧詐騙案。該案犯罪嫌疑人冒充國家扶貧辦工作人員,以“交費申請扶貧資金”為名建立微信群,實施詐騙。

2017年6月,家住河南省社旗縣的惠某被網友夏某拉進一個微信群,群里的夏某告訴大家,有一筆數(shù)額巨大的扶貧專項資金即將發(fā)放,負責此事的國家扶貧辦工作人員找到夏某,要她負責組織資金的報名申請工作。

在群里交代清楚后,夏某表示項目要求每人交10元制卡費,辦好卡就能得到幾十萬的扶貧資金,并在群里展示了這個項目的相關材料以及負責人的工作證件。交完10元制卡費的幾天后,惠某再次接到微信群里的通知“因這筆扶貧資金數(shù)額巨大,每人還要再交90元的個人所得稅。”考慮到錢不是很多,大家依然陸陸續(xù)續(xù)地交了錢。因為在群里表現(xiàn)積極活躍,夏某讓惠某幫忙收錢和統(tǒng)計交款人信息。惠某按要求將收到的89萬元打到了指定賬戶,但之前在群里承諾的銀行卡和資金卻遲遲未發(fā)放。

2017年9月,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夏某也失去了聯(lián)絡。此刻的惠某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隨后向社旗警方報了案。據(jù)警方調查,這個所謂的扶貧項目并不存在,而項目負責人的身份證件是偽造的,自稱是國家扶貧辦專員的名字和身份也是偽造的。據(jù)查,該案受害人達6萬余名,涉案金額近600萬元,目前楊某平等11名主要嫌疑人和53名微信群主已全部被警方控制。

4、加入團伙組織有救濟金還有免費住房

今年年初,警方發(fā)布“龍綏國際”騙局提醒,指出名為“龍綏國際”的詐騙組織通過微信群宣傳“亮劍扶貧”項目,以“精準扶貧”“共同富裕”為口號,以建設現(xiàn)代化新農村、免費提供住房、免費領取救濟金等為幌子,通過微信群拉人頭發(fā)展會員,實施涉嫌傳銷、非法集資、網絡詐騙等行為。據(jù)@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 微博消息,初步調查該團伙組織已經遍布全國多個省份,受害人都是基層群眾,消息稱已有幾十萬人被騙。

記者梳理后了解到,類似的“扶貧”詐騙案并不是個例,冒充政府扶貧人員行騙、利用微信群詐騙等各種新聞還有不少。“對于龍綏國際,我媽深信不疑!我說了多少遍,找了多少證據(jù)她都不信。真是氣死我了!我該怎么辦? ”“有沒有什么辦法根除這些傳銷組織,我們都知道這是騙局,知道警惕,關鍵是老人家不信,全家勸了都沒用,已經被深深洗腦了。”網友@Jasmine-xll和@西瓜味的夏天79 紛紛表示,自己的家人曾深受其害、無法自拔。

記者發(fā)現(xiàn),利用微信群實施“扶貧”詐騙主要有幾個顯著特征:即承諾高收入或免費住房、養(yǎng)老、醫(yī)療等不切實際的條件,以傳銷方式發(fā)展會員;會員加入時需提供個人隱私信息,包括姓名、手機、身份證號、地址、銀行卡號等可能會被用于網絡詐騙的個人信息;要求會員向親朋好友宣傳和推薦,并拒絕公務員、國企職工和有疑惑的人加入;要求會員對群管理員絕對服從,一旦有不同意或提出質疑的,便會被群主踢出微信群;要求加入者簽訂《保密擔保責任書》,承諾對上級提供的信息不外泄,保證一切行動聽總部指揮等。由此可見,詐騙組織和詐騙人員擁有著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

求解:“李鬼”該如何辨別?關鍵還得收住貪欲

“‘扶貧’詐騙其實并不是什么新型的詐騙方式,只是通過利用扶貧相關政策為幌子,將傳統(tǒng)的詐騙方式加以包裝,讓‘扶貧’二字有點帶上了政府背書的意思,同時也合理解釋了原本一些詐騙手段中不合常理的利他表現(xiàn),使普通的詐騙手段用‘扶貧’包裝一下就更容易讓人信服。”云南冰鑒律師事務所趙云曙告訴記者,此類詐騙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因為真扶貧和假扶貧都存在手段和主體的多源化,而且都表現(xiàn)出無私的利他性,所以普通群眾一時難以區(qū)分“扶貧”是真是假,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就一步步走進騙局。

?“要想識破騙局,關鍵得收住自己的貪欲。在遇到扶貧項目時,要先向相關扶貧部門確認核實項目是否真實存在,而不是被‘巨大’的眼前利益沖昏頭腦。”趙云曙還建議,在加強防詐騙宣傳、提高老百姓警惕的同時,相關扶貧部門也要完善扶貧信息公開的方式和方法,讓群眾能更為便捷的了解到最新的扶貧信息,做到農村精準扶貧與預防農村非法集資、金融詐騙齊抓共管。只有盡可能的消除在扶貧信息方面的不對稱性,才能使“扶貧”詐騙沒有生存壯大的土壤和空間。

對策:云南省公安廳12條措施嚴打涉扶貧犯罪

在今年年初,云南省公安廳研究出臺的全省公安機關保障脫貧攻堅12條措施明確指出,將圍繞貧困村、貧困人口和扶貧項目建設、扶貧政策實施等為重點,加強各類苗頭性信息及違法犯罪線索搜集研判,強化矛盾糾紛化解,對發(fā)生涉及扶貧對象、扶貧工作人員、扶貧項目、扶貧工作的各類違法犯罪案件實行快偵快破快辦,以“零容忍”的態(tài)度嚴厲打擊、嚴懲不貸,最大限度保障和服務脫貧攻堅工作開展。

此前,云南省公安廳副廳長胡水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一些不法分子抓住了大部分農村民眾對相關金融知識了解不多的弱點,打著“經濟新業(yè)態(tài)”“金融創(chuàng)新”等幌子,將所謂項目包裝成新型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互助扶貧、國家?guī)头鲇媱澋确绞剑瑥倪^去的農林開發(fā)、商品營銷、資源開發(fā)、加盟經營等形式逐漸升級包裝成眾籌、期貨、虛擬貨幣投資理財、P2P理財產品等,并許以高額投資回報為誘餌,通過各種營銷手段騙取廣大農村民眾特別是中老年人參與,嚴重損害了群眾利益。

據(jù)此,云南省公安廳黨委研究出臺了全省公安機關保障脫貧攻堅的12條措施,經濟犯罪偵查總隊通過總結提煉創(chuàng)作了《“吃人”的林地》《不是理財,是斂財》《奇怪的“羅孚幣”》等9集防范涉眾型經濟犯罪公益動漫宣傳片。同時,還呼吁廣大民眾要提高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合理理財,遠離非法集資、電信詐騙、傳銷等涉眾型經濟犯罪,切勿上當受騙。

重拳:國家將對假借扶貧名義的各種違法犯罪堅決打擊

為保障貧困群眾的根本利益,嚴厲打擊“扶貧”騙子,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于2017年11月22日發(fā)布的《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關于廣泛引導和動員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的通知》明確指出:行業(yè)管理部門等有關單位要依法對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中弄虛作假的行為進行公開曝光批評;對挪用、截流扶貧資金或擅自改變用途,以及假借扶貧開發(fā)名義,違法募集、套取資金的,對沒有公開募捐資格或未獲得互聯(lián)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指定,擅自開展在線扶貧募捐的,要嚴肅予以查處;對未經登記、擅自以社會組織名義進行扶貧開發(fā)的非法社會組織,要堅決予以取締;對于假借扶貧名義,搞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的,要堅決予以打擊。

微評:時刻警惕,讓“假扶貧”無處容身

騙子利用“扶貧”當外衣,把自己包裝得“權威、正規(guī)”,的確會讓人一時難辨真?zhèn)危黄浯危糠秩罕娙狈ψ銐虮鎰e真?zhèn)蔚哪芰Γ诰薮罄婷媲叭菀妆或_子們 “忽悠”。要想識破騙局,大家應該多一份警惕、冷靜和思考,及時向有關部門確認,騙子的騙局就會不攻自破。

當然,在為廣大群眾打好“預防針”的同時,相關部門、村鎮(zhèn)干部、駐村扶貧工作人員等也應做到及時研判、及時處理,把詐騙行為控制在萌芽狀態(tài),更好地保障群眾的根本利益,讓詐騙人員無處容身。

來源:云南扶貧熱線 脫貧看昭通丨云南網記者:馬濤 趙崗

審核:   責任編輯:聶孝美
昭通新聞報料:0870-2158276 昭通新聞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昭通新聞報料:0870-2158276  
昭通新聞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審  核:
責任編輯:聶孝美
標簽 >> 評論 扶貧 
捐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