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18-07-27 09:12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忠華? 文/圖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世代生長在金沙江邊,從小就在江里打滾,我17歲就和爺爺爸爸劃船,只有靠金沙江吃飯了!”
50歲的張興武身著紅色漢服,站在船艙邊上,眺望著金沙江,同記者侃起了他家的故事,微笑的臉上寫滿了歲月的滄桑。
張興武出生在永善縣黃華鎮(zhèn)黃葛村的朝陽壩上,門前就是異子村渡口(現(xiàn)在是黃華集鎮(zhèn)朝陽壩渡口)。解放前,張興武的爺爺就在渡口劃木船為生,解放后,經濟發(fā)展了,過江的人增多,他的爸爸、叔叔等都成為了船工,他家的日子過得還算殷實。
“那時雖然江面窄,但水急風浪大,渡江劃船需要的人力多。”張興武指著江邊說。1985年,才17歲的張興武,也加入這這支隊伍,成為了新船工。此時,渡船已經增加到了兩只,船上共有8名員工,4人一班。
“當時年輕,是可以在金沙江上橫游個來回的,也沒有其他本領,就只有和長輩們劃船淘生活了。”回憶起當年橫游金沙江的往事,張興武仍然自豪。
1990年,國家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張興武和父親及船只等都并入了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局,由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局發(fā)給每月60元的工資。
隨后,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局投資近4萬元,建造了一只可載20人的鋼制柴油動力船,和四川岸的一只船對開渡客。可是運營了幾年,因為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改革,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局又將船以4.8萬元賣給了張興武的父親。
上世紀90年代至2013年溪洛渡水電站蓄水淹沒前,這只渡船在江面上航行了20年,成為江兩岸數萬人永不淹沒的記憶。
時光隨著江水流去,張興武也結婚生育了3個孩子,張興武的父輩們老去,爺爺也去世了,他和兄弟們接過了船長的接力棒,繼續(xù)“漂流”江面上,過著風吹日曬的生活。
空閑時,大家就在江邊釣釣魚,所以,江邊人家,就算沒有豬肉吃,也是每天有魚肉吃魚湯喝的。
“雖然風吹日曬、風險常有,但金沙江和渡船,養(yǎng)活了我們家五代人,我們都深愛著這條江!”張興武望著如今寬闊的江面,深情地說。
“溪洛渡水電站蓄水后,我們渡口的江面從以前的150米左右,擴大到了1400多米,基本上擴寬了10倍。”
20多年下來,和張興武一起擺渡的六七家人,紛紛在岸上建起了新房,有的還培養(yǎng)起了大學生,日子快樂地過著。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變革。溪洛渡水電站的建設,讓張興武一大家船工們平靜的生活起了波浪。
隨著溪洛渡水電站庫區(qū)最大安置點朝陽壩的建設,作為永善境內第三大渡口的朝陽壩渡口日漸繁忙,進出渡口的人員和車輛急驟增多,張興武和兄弟們認為發(fā)財的機會來了,他就和侄兒侄女婿7人合伙,于2012年底籌資400萬元,買來了兩艘車渡船和兩只客渡船,其中最大的一艘車渡船烏蒙號是長39.8米寬8米行身高1.8米的大船,當時建造投資近200萬元,可以裝載大型貨物和挖掘機、推地機等車輛。
忙碌的日子很快,幸福總是短暫的。一年左右的紅火日子后,四川有人發(fā)現(xiàn)了商機,又購進了兩艘船對開,生意漸漸的平淡了下來。特別是在2013年4月移民建設搬遷結束后,建設大軍撤走,物資運輸減少,生意就淡了。
“現(xiàn)在,對岸的車渡船都停了。只有兩只客船和我們這邊的兩只客船在玩輪休制,每只船輪一次渡10天,其余30天休息。”張興武說,他們7個合伙人是平均股份,也是輪流負責客船和車渡船,現(xiàn)在自己年老了,主要是管理一下,平時都是3個侄兒3個侄女婿在弄船。移民搬遷后的這四五年,大家都團結一心,還能艱難度日。
“渡口渡口,找點吃點,糊得住口。以前,我們還糊得住口。這兩年聽說,要在我們渡口上邊修建一座跨江高速大橋,到那時,我已是五十四五年齡,可以退休了。我們這些船工就可以休息了!”說這話時,張興武有少許的悲傷,更有對金沙江的依依不舍和生活的無奈。
據隨行采訪的黃華鎮(zhèn)相關領導介紹,宜(四川宜賓)-攀(四川攀枝花)高速,將在朝陽壩渡口金沙江上修建一座互通大橋連接大永高速,總投資17億元、橋梁全長1872米,已進入工程實施階段,2021年有望飛渡金沙江。
作為老船工,金沙江曾經給予了張興武豐厚的回報。移民搬遷前,張興武在老家600水位線以上的江邊修建了3間大瓦房,以備養(yǎng)老和釣魚用。移民搬遷中,張興武又在朝陽壩移民新集鎮(zhèn)上修建了占地100平方米的3層半移民安置房,但他和老伴仍然住在瓦房里,說是習慣了,住在江邊方便。
幸運的是,張興武養(yǎng)育的3個孩子中,兩個大點的女兒都外出打工,嫁到山西和縣城,小兒子大學畢業(yè),在合肥的親戚家從事醫(yī)療器械銷售工作,都不會繼承父親的渡船營生了。
“其實,移民搬遷一結束,我就發(fā)現(xiàn)生意不好了,后來又聽說要修橋,我就明白,我們將是‘末代擺渡人’。所以,我早就跟和我合伙的侄兒侄女婿們說,有本事就早點改行吧,大家都要想想今后的謀生之道了。”在金沙江上生活了50年的張興武,心中明亮似的。
據張興武介紹,由于公路交通條件的改善,乘船過江的人越來越少了,目前永善境內的10多個渡口中,大多已經停渡了,只有碼口、大興、黃華、務基青龍4個渡口在正常擺渡,今年底大興跨江大橋一通車,大興就停渡了;2021年黃華大橋通車,黃華朝陽壩渡口也只有停渡了。
金沙江上的老船工們,大多可以改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