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8-08-27 15:35◆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德華
精神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脫貧攻堅需要這種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鹽津縣委、縣政府高站位、準定位,立足干部轉作風、群眾轉觀念、社會轉風氣,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精神脫貧”全覆蓋,并作為脫貧攻堅首要任務來抓。
鹽津精神脫貧的舉措,既耳目一新,又是傳統(tǒng)精神文化載體的回歸、升級與改版。比如說大喇叭工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動員和激勵人民克服一切困難,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方面,就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鹽津重塑這一載體,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中和鎮(zhèn)艾田社區(qū)78歲高齡的老支書黃德府帶領群眾在山上種李子,他經(jīng)常要從山腳走到山頂指導村民施肥、鋤草、修枝整形、疏花疏果,這對村民來說是最直接的精神熏陶,但這種熏陶的覆蓋面有限,黃德府的精力也有限。縣委組織部在山頂上安裝了六個大喇叭,并給黃德府專門配備了一個遙控專用手機,黃德府可隨時隨地給村民送去精神食糧。又如“鄉(xiāng)賢文化培育工程”,實際上是讓沉睡于民間的文化資源復活,激發(fā)干部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鹽津不僅“精神脫貧”全覆蓋的理念新,措施有力到位,而且成效也十分明顯。記者走遍了鹽津縣10個鄉(xiāng)(鎮(zhèn))的半數(shù)村(社區(qū)),明顯感覺到鹽津的基層干部對脫貧攻堅沒有抱怨,因為他們很有成就感,累并快樂著。村民也不唉聲嘆氣,因為他們通過精神扶貧產生了內生動力,這就是精神的力量!每一個地方都有自身的精神食糧,我們要從鹽津的做法中汲取營養(yǎng),結合自身的實際,用好用活自身的精神食糧,最大限度地激活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