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永善新聞網(wǎng)
2018-08-31 10:08(通訊員 芶仁熾)正值八月,在溪洛渡鎮(zhèn)白沙村油房二組,一片片金黃的玉米地里埋藏著一顆顆不起眼的“土蛋蛋”,當“土蛋蛋”成熟剝?nèi)ァ巴庖隆保查g變成了市民們津津樂道的美味佳肴——竹蓀。
竹蓀又名竹笙、竹參,形狀略似網(wǎng)狀干白蛇皮,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蓀營養(yǎng)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
走進白沙村油房二組組長劉偉家的院壩里,擺放著一臺烘干機,屋內(nèi)整整齊齊堆滿了3000多坨菌包,在桌上還放著三袋已經(jīng)烘干好了的竹蓀。
據(jù)劉偉介紹,他今年才開始探索種植竹蓀,成效十分明顯,在發(fā)展種植過程中,所需勞動力首先滿足本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現(xiàn)在每天都有4至5人在采摘竹蓀,農(nóng)忙時做工群眾就有10余人。
在地里,前來做工的群眾正在緊張忙碌地采摘竹蓀。對于剛出土的竹蓀,要抓緊時間剝掉外殼,趁菌蓋未打開之前就要進行烘干、包裝。“自從他家種植竹蓀以來,我就來做工,不但增加了收入,家庭又得到了照顧。”該組王安明興奮地說。
目前,鮮竹蓀每斤60元,烘干后每斤280元,一畝地可產(chǎn)鮮竹蓀700余斤,毛收入可達40000余元。下一步將擴大規(guī)模,采取免費發(fā)放菌種,回收鮮竹蓀的方式,帶動當?shù)厝罕姶罅Πl(fā)展竹蓀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