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聞與寫作
2018-10-11 10:48李希光:
清華大學(xué)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國家精品課“采訪與寫作”主講教授
1.新聞故事化的一個基本要則是新聞中要有人;
2.故事中人物不要太多,最好能有一個主人公;
3.最能打動讀者的故事,是那種故事中的人物努力與其他人、事業(yè)、目標、大自然等建立聯(lián)系的故事;
4.描寫人物最好的方式是運用細節(jié),通過人物的言語、行動來顯示人物的性格或心境;
5.在文中使用軼事,可以讓讀者讀到一半最疲勞的時候輕松一下。
——李希光
上面這五點,就是我認為的記者“講故事”技巧。
在對同樣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有些記者寫得枯燥無味,有些記者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這是因為記者采寫首先要掌握“講故事”的本領(lǐng)。那些枯燥的報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話、行話、空話。而會講故事的記者總是把讀者最關(guān)心的內(nèi)容放在文章的開頭,利用戲劇性的情景抓住受眾的注意力。
01
記者為什么要會講故事
什么時候需要講故事的新聞?一些新聞事件自然而然就需要你去講述一個故事,例如偏遠山村的孩子渴望求學(xué)、一名鄉(xiāng)村教師成為勞動模范,等等。這些事件本身時效性低,必須用軟性新聞報道。通過一個個故事來講述,新聞的價值可以得到體現(xiàn),重要性也能夠被受眾認識。另一些新聞事件,如某地發(fā)生地震、某個重要活動開幕、某項重大科學(xué)發(fā)現(xiàn)這類嚴肅、重要事件等,即事件還是“生米”時,也就是還沒有人報道時,用硬性新聞的模式報道,做“白飯”。但如果已經(jīng)有人對它進行了報道,你就需要把“白飯”變成“蛋炒飯”,把新聞事件“故事化”,這樣你的報道才不會重復(fù)已有的信息,才能有自己的新意,才能吸引讀者去閱讀你的作品。
新聞故事化絕不意味著記者可以去編造故事,報道必須全部基于事實。新聞的故事化也不是讓記者抒發(fā)個人感情。敘事性報道需要記者細致觀察、采訪,然后在報道中重構(gòu)記者觀察和采訪到的鮮活和具體的場面。
真正有水平的記者可以把普通人的故事寫得很好看,而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的故事才是社會真正的縮影。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動聽的故事,敘事報道要堅持報道社會現(xiàn)實中的真人真事,敏銳地追蹤時代的發(fā)展趨勢。作為記者,你會有機會撰寫“重大新聞”,但如果你能夠發(fā)現(xiàn)并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報道當今媒體很少報道的故事,你會贏得人民的尊敬。
用講故事的方法報道正面新聞,動人的故事更能讓受眾自愿地接受媒體影響。這也是記者為何更要學(xué)會如何講故事。會講故事的記者能夠深入讀者的靈魂,打開讀者的心靈之窗,用人性的觀點和一套嫻熟、敏捷和精確的手法采寫作品,并把新聞寫作當作藝術(shù),用藝術(shù)家那種苦心孤詣的精神,鉆研寫作藝術(shù),勇于探索,盡善盡美,不留遺憾。
02
新聞故事化的要素
1.高情感場景
一旦開始故事化新聞的寫作,你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寫人?還是寫事?如果是圍繞時事性的話題寫,那可能是一種非線性的故事;如果是圍繞這個人的故事寫,那更多的是一種線性的、按時間順序發(fā)展的故事。在講故事新聞學(xué)里,人物高于主題。新聞故事是通過人的故事傳遞信息。如果人物故事構(gòu)思的巧妙,可以在敘述中轉(zhuǎn)換話題,而讀者很可能毫無知覺地被故事中人物牽著鼻子走。此外,高情感的場景描寫,而不是低情感的事實堆砌,是一篇激動人心的新聞故事所必需的。
高情感故事是指那些能激發(fā)人極度情緒化反映的故事或人物。例如,一個名叫阿里的伊拉克少年,全家7口人,除了他之外,全被美軍炸死了,而他自己的雙臂也被炸飛了。他成了無臂少年,痛苦孤獨地躺在病床上。讀者在讀這類報道的時候,無需你做任何鋪墊,無需加任何背景或語境,僅僅需要把事實簡單明快地敘述出來,就能讓讀者激動起來,把讀者牢牢地掌握在你的手心里,讀者會聽從你隨意把他們對事件的理解放在任何語境中。
2.感性化細節(jié)
敘事報道采訪中,注意尋找感性化的細節(jié),盡量采用那些能引發(fā)讀者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的細節(jié),讓讀者在你的敘述中有一種感官的刺激或經(jīng)歷。在語言上,用干凈的詞句,即明白無誤的語言,使用有動感的動詞、視覺化的副詞和形容詞,多多使用趣聞軼事。
日常的新聞報道,包括高情感新聞需要的是搶時間,爭時效。而普通人物故事或通訊更多地需要的是與被采訪者磨時間,把他(她)生活的方方面面慢慢地捉摸透,慢慢道來。
在與被采訪者在一塊的時候,不可放棄他(她)的每一個動作、細節(jié)、言語。與被采訪者在一塊的時間越久,交談得越多,對他(她)觀察得越細,越能獲得各種細節(jié)。對所獲得的各種細節(jié)、直接引語,要特別挑剔,只選擇那些真正能讓讀者興奮的趣聞軼事,新鮮的細節(jié)、驚人的直接引語。但是,有的細節(jié)可能也很有意思,但是,如果偏離了主題,應(yīng)該毫不吝嗇地舍棄。
3.聚焦人物
新聞故事化的一個基本要則是新聞中要有人。人們往往會對其他人的故事更感興趣,當事件本身的新鮮感減退后,在這些事件中的人物就會為新聞帶來新意。新聞報道中有人(事件個人化),文章能更加聚焦、更有人情味,也更能讓讀者體會到事件對人的影響,也就是事件本身到底有什么意義。
故事中人物不要太多,最好能有一個主人公。“群生像”是最難把握的講故事技巧,人物多了令讀者眼花繚亂,名字都記不過來。特別是一般新聞報道篇幅都不會太長,記者不可能把許多人的故事都說清楚。因此,最好只突出一個人,讓他(她)的故事說明問題。記者也可以讓許多人出場說話,引用他們的話支持記者的主題,但在故事中,人物越少焦點就越突出。
最能打動讀者的故事,是那種故事中的人物努力與其他人、事業(yè)、目標、大自然等建立聯(lián)系的故事。我們每一個人,一生都在尋求某種聯(lián)系,無論它是事業(yè)、愛情、友誼、正義、大自然、還是其他。而這種尋求聯(lián)系的渴望和情感是最人性的、也最能引起共鳴。只有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情感,讀者才能有情感。記者在采訪中,盡量找出故事中的主人公渴望建立的那座橋梁,發(fā)現(xiàn)他(她)為什么渴望建立這座橋梁,探索他(她)是如何嘗試建立這座橋梁。每個人對自己的個人經(jīng)歷都有一種感情上的反應(yīng),引起感情激烈反應(yīng)的那段經(jīng)歷可能就是能夠說明問題的好故事。如果你能在報道中體現(xiàn)出故事主人公嘗試與外部世界建立聯(lián)系的努力——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那么你就可以做到讓讀者對普通人的故事產(chǎn)生好奇心和共鳴,用新穎的敘述角度和敘述形式講故事。
03
新聞故事化的技巧
1.注重對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
有時候,你會需要描寫人物的外貌細節(jié)。但單純憑借外貌描寫,會讓故事停頓。描寫人物外貌時,要選用最具有代表性的細節(jié),特別是一些著名人物,更需要新鮮的細節(jié)。無謂的外貌描寫,只能給文章徒增字數(shù)。特別是現(xiàn)在新聞報道常會配有圖片,讀者看圖就知道人物的長相,因此記者更要挖掘圖片上無法顯示的細節(jié)。避免帶有偏見、歧視的外貌描寫。新聞教育家卡羅·里奇說:“當你決定描寫人物外貌時,要注意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或其他帶有偏見的寫作。
描寫人物最好的方式是運用細節(jié),通過人物的言語、行動來顯示人物的性格或心境。這可以避免純粹的外貌描寫帶來的靜止感,讓新聞報道更加故事化。好記者會讓人物的語言和動作來講故事,讓人物說話,用行動動詞讓他們動起來,讓讀者聽到他們、看到他們活動,讓故事產(chǎn)生鏡頭感。記者不可以自作主張地評論人物的性格,猜測人物心里想什么,但卻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來揭示這一切。
2.使用軼事
在新聞的導(dǎo)語或文中使用軼事,利用過去發(fā)生的某件軼事,來講述現(xiàn)在的事件。使用軼事,選擇那些能讓讀者產(chǎn)生懸念的故事。例如,在導(dǎo)語中使用軼事:
時間:1492年11月2日;
地點:靠近美洲沿岸的光涌的海面;
場景:克里斯托夫·哥倫布在狂風(fēng)中站在他的旗艦“桑塔·瑪麗亞”號的甲板上。
“很肯定,這就是大陸,我現(xiàn)在已面臨刺桐和京師了”,哥倫布在當天的《航海日記》中寫道。
刺桐就是今天福建省的泉州,在中世紀時代,這座城市聞名于西方世界。
當世界各國正在為明年隆重紀念這位熱那亞的水手橫渡大西洋、發(fā)現(xiàn)新大陸500周年展開各種活動時,中國學(xué)者對哥倫布究竟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
在導(dǎo)語中使用軼事,奠定了全文的基調(diào)和方向,因此一定要選擇最有代表性、最精彩或最能引起讀者好奇的故事。在文中使用軼事,可以讓讀者讀到一半最疲勞的時候輕松一下。記者通過使用軼事,來解釋、舉例,或者深入主題。
3.清新鮮活
記者寫作時需要有令讀者耳目一新的敘事風(fēng)格。故事現(xiàn)場的描寫是敘事新聞作品中最有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節(jié)。優(yōu)秀的現(xiàn)場描寫讀起來應(yīng)該是鮮活的、清新的,有聲有色,令人耳目一新。現(xiàn)場描寫包括:自然景物、光線、氣候、溫度、空氣、氣味、對話。
4.細心觀察
記者作為觀察者,只要處處用眼、用耳、用鼻、用手、用心采訪觀察,就能獲得真實的細節(jié)和精彩的直接引語。記者通過事實的選擇,通過盡量客觀的描述,讀者自然會在記者提供的事實和細節(jié)中對這個人物的性格和特點做出自己的判斷。
5.用第三人稱敘事,用第一人稱講故事
因為讀者需要了解的是被采訪人的觀點,而不是記者要說的話,新聞寫作的客觀性要求記者用第三人稱寫作,以防把自己的個人意見寫進稿件中。但是,有的時候,在某種特定的情景中,如果用第一人稱寫作,能夠使讀者更深刻地理解記者的感覺或記者的觀察,這有助于讀者理解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事實上,如果你是一個文筆嫻熟、觀察力細膩敏銳的老辣記者,用第一人稱寫通訊,不僅可以增加報道的可信度,而且使作品讀起來會有一種個性的東西在里面,從而可以加深作品的深度,給讀者提供獨特的視角。
最后要強調(diào)的是,在新聞故事化的寫作中,記者與讀者有一種契約:任何故事都是真實的,不是虛構(gòu)的;讀者看到的是記者用故事化手法認真、誠實再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