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18-11-09 22:15◇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李云飛
近日,兩位小學生的母親當著自家孩子的面爭吵不休,原因是兩名小學生在課間休息時嬉戲紅臉后發(fā)生抓扯之事,兩位母親知道后在接孩子的路上相遇而爭吵,互相痛罵對方“有娘養(yǎng)無娘教”,若不是旁人竭力勸阻,看那陣勢還會抓扯起來。
時下有一種認識誤區(qū),似乎全身心疼愛孩子就是“良母”,其實不然,兩位母親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怕孩子受別人欺負,都指責對方“有娘養(yǎng)無娘教”,卻沒冷靜反思自己。“養(yǎng)”和“育”都很重要,如果說撫養(yǎng)子女是做母親的義務,那么,教育子女則是做母親的責任。“世上只有媽媽好”,子女很多時候更樂意聽母親的,他(她)們與母親更親近,不像有些“嚴父”動不動就打罵子女,當子女的多半是嘴服心不服,甚至加重逆反心理。
“良母”的“良”就是“好”,“母”就是“母親”。在無私撫養(yǎng)好子女的同時,如何做才稱得上“好母親”即“良母”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從小教育子女明辨是非,懂得做人之道。社會是由一個一個的人組成的,社會主流追求的是“真善美”而不是“假丑惡”。當母親的要從小教育子女怎樣做才是“好孩子”,這是教育的根本,絕不能含糊。這種“根本”教育會潛移默化地幫助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長,從幼稚走向成熟。
二是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讓子女的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很多,連外國人都在研究、效仿。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言必行、行必果等等,這些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會增強子女的社會道德素質,從而按社會道德規(guī)范行事,做有益于社會的事情。
三是培養(yǎng)子女集體榮譽感和奉獻精神。子女有了集體榮譽感才會有一定的奉獻精神,不至于高高在上、惟我獨尊。這是子女較好融入社會的最基本的人格素質。在社會大家庭里,讓他們懂得自己不僅僅是為自己學習、工作和生活,所做的一切還為了社會這一大家庭,在為社會奉獻中體現生命意義、獲得人生快樂。
四是培養(yǎng)子女不怕困難,積極進取的精神。讓子女從小懂得干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會遇著一些困難和問題,面對困難和問題不是逃避,而是開動大腦去解決,從而形成一種鍥而不舍、積極進取的精神。
五是培養(yǎng)子女學會換位思考,能聽得進不同意見的品質。獨生子女甚至不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或多或少存在溺愛子女的問題,導致一些子女永遠占據“真理”的主動權,似乎別人說的都是錯的,自己說的才是“真理”,久而久之,對別人不理解,對別人指出的缺點聽不進去,延長了自己的思想的“成熟期”。
教育好子女是門學問,方法很多,得因人而異,愿天下母親都真正懂得做“良母”的要義,使自己的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保持身心健康,今后成為建設社會的棟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