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8-11-13 15:29◆李云飛
看一個人是不是知恩圖報者,不看別的,只看他(她)舍不舍得為父母花錢就能一看一個準。這是試金石,屢試不爽!
然而,一些人花錢大方只對有用之人,其目的是欲取之先預支,絕不會給你免費的午餐。這種人假得很,往往裝成重情重義的樣子,以“感情”包裹自己,對父母卻一毛不拔。
某醫(yī)院住院部門前,從農(nóng)村來了四兄弟,他們專程抬著老父親到醫(yī)院看病,那場面真感人。但四兄弟一聽要先交五千元住院費,態(tài)度就變了,你看我、我看你,最后紛紛說,“算了,老毛病了,看也是白看!”“住醫(yī)院?還不知道要花多少錢呢!”“還是回去吃草藥養(yǎng)養(yǎng)算了!”這時,四兄弟的母親趕來,堅決要四兄弟花錢給老伴看病,四兄弟堅決不干。母親沒無助地哭得死去活來,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四個兒子將老伴抬走。母親便哭邊說:“造孽呀……造孽……報應呀……報應……”一位村婦上前勸慰:“老人家,值不得,別哭垮了身子……”母親哭得更厲害了。
我經(jīng)常下鄉(xiāng),這種事見了不少,許多老人本可看好病,兒女就是不肯花錢。這些老人不是病死的,而是拖死的。這些當兒女的,疼自己的孩子就是不疼自己的父母,他們在孩子身上借錢也要花大把的錢,從不含糊;對父母就兩回事了,一分錢都看的很重,有錢也不愿花在父母身上。這就是老話說的,一娘養(yǎng)九子,養(yǎng)得笑;九子養(yǎng)一娘,養(yǎng)得叫。這種事在城里也不例外,一些城里人看上去光溜水滑的,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辦起事來卻狼心狗肺,對父母的疼痛總是視而不見。他們在父母看病、贍養(yǎng)等問題上,一談到花錢就斤斤計較,你少我多、你多我少,時常因舍不得出錢而不歡而散,最后,受折磨的還是父母。這種對父母都不愛的人,還會愛家鄉(xiāng)、愛祖國嗎?這些人也會吃“廊檐水點點滴”的“遺傳”苦頭。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心地善良才會報恩父母,繼而報恩社會。因果報應從不錯亂,行善事才有善果,知恩圖報者必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