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18-12-20 10:27◆朱 漢
如果你不了解烏蒙山,那不奇怪,但是如果你不知道毛澤東的詞《長征》中的“烏蒙磅礴走泥丸”就難免有點寡聞了。烏蒙山就是當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
在歷史上烏蒙是彝族土司的領地。清政府云貴總督鄂爾泰給朝廷的奏書中稱是“烏暗、蒙昧”的地方,希望改名“昭通”即“昭明、宣通”。封建統(tǒng)治者一直把這里視為化外之地,即野蠻落后的地方。
幾百年前人們期望的“烏蒙”變“昭明、宣通”,如今已成現實。
如今昭通的高樓大廈、飛機、火車、高速路雖然沒有北京、上海的氣派,然而在出行、日常家居、生活上,昭通與大城市的差距已越來越小。
在我眼里,烏蒙山中最美的風景就是村莊。遠遠看去在藍天白云下,那依山傍水、墻白如云、錯落有致、亮麗風光的村莊,總是讓人驚嘆村莊的變化和羨慕老百姓的好日子。
走近一看,一棟棟小洋樓風情“不拘一格”:歐式的、中式的層出不窮,兩三層的居多、五六層的偏少,院子、衛(wèi)生間、廚房亮麗整潔,都用了瓷磚裝飾。城里人省吃儉用一輩子,才買得起一套房子,而這里一個人卻可以住幾套,真是讓人羨慕,所以城里人常常稱贊村里的住房寬暢、空氣好、蔬菜沒污染……
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開放,有了改革開放,農民才有機會出門去打工、掙錢、學技術、開眼界,也才會有本事修建住房。
村莊最大的變化是來自國家對農村實行村村通硬化路、對危房進行改造的支持和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沒有國家的這些投入,農村的變化絕對不會這么大!
回顧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最羨慕的人是萬元戶,成了萬元戶后,人們最緊要的事就是忙著修一棟大瓦房。因為,大家都認為“大瓦房亮堂堂,住在里面心寬暢”。而想不到當年大家追捧的大瓦房,如今卻被小洋樓所取代。
(作者供職于巧家營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