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8-12-25 10:56◆張光英
與同事吃早點(diǎn)——面條,一人一碗,“呼哧呼哧”的吸入聲中,愜意痛快!酣暢淋漓之余,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
“你們老家還種麥子嗎?”
“這些年沒人種了,產(chǎn)量太低,程序繁瑣。”
呵,關(guān)于麥子的記憶,如潮水般涌來——
在“好個牛場壩,水從四山下;無水又想水,有水又害怕”的順口溜里,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壩子里,玉米剛掰完,農(nóng)家已開始醞釀新的農(nóng)事:有耕牛的人家成了最吃香的,門檻都快被踩破了!這個窮旮旯里,養(yǎng)得起牛的人家不多,要想不耽誤種麥,得趕在別家未上門之前,談好耕地價錢和時間安排。接下來,趕牛人給牛吃飽喝足,鞭子一揚(yáng),“嗷——嗷——”“哞哞——”的喚牛聲,如動聽的音樂有韻律地響徹在田間地頭。翻好地,給飽滿的麥種裹上灰乎乎的一層肥,挖溝、撒種,再蓋上薄薄的土。第一道種麥工序算是完成。
北風(fēng)呼嘯,山川、房屋,俱不見昔日的面目。厚厚的雪,真讓人擔(dān)心麥地里的苗兒凍壞了。但是學(xué)校里傳來朗朗的讀書聲——“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半信半疑中,我擔(dān)憂的心稍稍放下……
捱過漫長的冬日,春天總算來了。麥苗一垅垅、一團(tuán)團(tuán),新綠中帶給蜷在家中灰頭土臉過了一冬的人兒滿心的希望與振奮。春風(fēng)拂面,坡上坎下,邊邊角角,都是詩意的麥景。麥苗逐漸齊膝蓋深,卷起褲腿的父母,扛著鋤頭、彎腰駝背,在麥壟間抬頭起鋤,汗水混著麥草裹在身上讓人心里也毛躁,老人如蝸牛般蠕動勞作。總算,經(jīng)過十天半月的松土、除草,麥子獲得第二次新生的力量,繼續(xù)以強(qiáng)勁的生機(jī),展示收獲的希望,一束束、一叢叢,麥苗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比賽般抽出穗兒來。麥稈兒昂首挺胸,有的如發(fā)育較早的少女,飽滿而堅挺;有的如還未喚醒的雛兒,似睡非睡。
夏日緩緩離去,秋的氣息越見濃厚。早間的青綠,已被滿山遍野的金黃代替。 “秋老虎”余威正盛,割麥、拔麥桿兒,小屁孩兒們順手掐上還有嫩漿的麥?zhǔn)陔S意燒上的一團(tuán)火里一撇,也不管熟沒熟,捋下黑黢黢的麥粒兒胡亂揉幾下,去掉粗糙的皮兒,一把塞進(jìn)嘴里,“吧唧吧唧”噴噴香的同時,混著泥土的臉已成了“小花貓”;或在堆成山的麥草堆上,打幾個倒立,翻幾個滾兒,躲幾回“貓貓”,玩得天昏地暗。我最喜歡的,是找一根不粗不細(xì)的麥稈兒,小心翼翼地修去葉子,“呲啦”!在麥稈兒中間劃拉一條縫,放在嘴邊,洋洋自得地吹起來,調(diào)子單調(diào)重復(fù),但是現(xiàn)今想起來,那是玩具少得可憐的歲月里,最動聽的樂曲!
麥子上樓烘干后,被一股腦兒傾倒在掃得不染半點(diǎn)塵埃的地上。母親揮著兩根木棒綁成的“連桿”,左右開弓,前進(jìn)后退,兩根木棒在頭頂交叉揮舞,麥粒兒在“連桿”的起落間,漸漸招架不住,蹦去蹦來地從麥稈兒上脫下來。小孩兒也不閑著,或拿著一根竹竿兒敲麥穗上還未完全脫落的麥?zhǔn)虬衙摳蓛酐溋5母刹莓?dāng)軟和的毛毯,舒舒服服地在上面睡上一覺,抑或再栽幾個漂亮的跟頭……但是,盡情玩兒的代價是慘重的:毛乎乎的麥草,在孩童的屁股上或肚皮兒上,留下特殊的“紀(jì)念”——皮膚一團(tuán)團(tuán)地紅,一團(tuán)團(tuán)地癢,非得用鹽水洗上幾次,才能漸漸散去。
麥粒兒脫完,收入密閉的柜中。用一小塊布包著防蟲蛀的藥丸兒,虔誠地放進(jìn)去,再輕輕合上蓋子,算是大功告成。空暇時爽氣地撮起滿滿一筲箕麥子,伴隨著鄰居家的壓面機(jī)“轟隆隆”開啟,麥粒兒倒進(jìn)機(jī)器漏斗,幾晃幾搖,白花花的面粉就出來了。鏟上幾碗帶回家,煮“面疙瘩”吃,或在地里扯上兩把韭菜,加進(jìn)面粉和上水,在土鍋里烙幾個粑粑,人間美味!再或者,把搟好的面皮兒與碾成細(xì)絲狀的面條晾在堂屋里架起的兩排木棒上,一根根細(xì)竹竿上挑著的面條和面皮兒,如珠簾般懸掛著。這可樂壞了沒玩具的小毛孩兒,一個個竄在一幅幅“珠簾”間,任憑溫潤的面條在小臉兒上拂過,淡淡的麥香沁入心脾……
終于,可以來一場以麥子為主題的盛宴了:記憶中,想起來都流口水的一頓面條,是母親這樣做的——捋下一把花椒葉,往燒得冒煙的油鍋里一丟,一瓢水摻下去,再把油渣往里放,最后加上剛從菜園子里掐來的豌豆尖,調(diào)上新剝的蒜瓣兒和鹽等簡單的佐料,鮮美的面湯就算做好了。在開水里煮透了的面條,一挑進(jìn)盛滿面湯的碗里,早已抑制不住饞蟲的折磨,也不管吃相雅不雅觀,“呼哧哧”一吸,所有的疲憊與不如意都一掃而光。
……
“阿英,你要吃完了不?”
同事的招呼把我從遙遠(yuǎn)的記憶里拉了回來。哦,碗里的面條已沒有多少,思緒卻還在過去和今天之間盤旋。從前的面條已無從尋覓蹤跡,如今的面條卻是五花八門:雞蛋面、豆?jié){面、蔬菜面、堿面,不一而足。可是,最常聽到的,卻還是“本地面條好吃”這句話,其實,本地也好,外地也罷,都再吃不出艱難歲月里的那份美味了。
(作者供職于鎮(zhèn)雄縣魚洞鄉(xiāng)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