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9-01-23 15:47祝師傅是河北邢臺人,高中畢業(yè),早些年在建筑工地打工,2016年來北京香山街道做保潔員。
雖然家境貧寒,但是祝朝仕自幼喜愛讀書,喜歡寫作。“我從小就喜歡寫東西,13歲那年寫了一篇作文題目叫《運糧》,把老師都驚動了,起初說我是抄來的……”祝師傅告訴記者,作文后來受到老師的夸獎,更是激發(fā)了他寫作的熱情。
“我最愛看的書是《紅樓夢》,來來回回讀過6遍,有些章節(jié)都能背下來。生活中一些人、一些事讓我無法忘記,我就想也像曹雪芹一樣要用筆記錄下來。”說到為什么喜歡寫作,祝師傅跟記者解釋。
盡管愛讀書,但是因為家里條件不好和特殊時代背景,為了養(yǎng)家糊口,祝朝仕高中畢業(yè),就開始外出打工。“我開始在一些建筑工地打工。工地生活特別寂寞,其他工友下班后就是喝酒打牌,我覺得特別無聊,于是就撿起了自己的愛好——寫東西。”
1996年,祝師傅開始寫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來世再相愛》,這本書以他和妻子的愛情故事為原型,加入了祝師傅的一些美好愿望,前年正式寫完。“從1996年到2016年,這本小說陪伴了我20年。寫到一些真情處,自己寫著寫著就流淚了。”祝師傅告訴記者,由于自己只有高中文化,怕用字措辭不準確,這本小說他一邊查字典,一邊抄一邊改,足足抄了5遍才最終定稿。
祝師傅的手稿
由于不會打字,寫好的手稿祝師傅交給了兩個女兒,女兒整理后再發(fā)到網(wǎng)上。目前祝朝仕寫的30萬字小說《來世再相愛》已經在網(wǎng)上發(fā)表。
祝師傅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已在網(wǎng)上發(fā)表
香山街道臥佛寺西路一段600米長的小馬路是祝師傅來北京做保潔員后每天負責清掃的路段。這段路的北頭有一個廢棄的小院兒。祝師傅告訴記者,這個院子,就是他每天掃完街后寫作的地方。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這個廢棄的小院兒還是解放初的老建筑,因為年久失修房子已成危房,住戶早就搬走了,院里雜草叢生。
“你看這個石頭臺階上光線多好啊,我坐在這個臺階上寫東西又安靜,又暖和。”采訪祝師傅那天正趕上北京降溫,穿著厚衣服的記者凍得直打哆嗦,但是坐在石頭臺階上用一根圓珠筆和一個小本子搞創(chuàng)作的祝師傅卻很樂呵。
祝師傅告訴記者,每天早上五點半他就開始了一天的清潔工作,掃地、撿拾垃圾、擦拭垃圾桶……直到下午五點半才收工。每天掃完一遍地歇著的一會兒功夫坐在這塊石頭臺階上寫一會兒,就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這院子后邊還有片小竹林,我有時候也去那邊寫。”
“每天晚上吃完飯,6點多就坐在那兒寫了,一寫就寫好幾個小時,晚上9、10點我們熄燈了,他還開個小臺燈寫。”
“真的佩服他啊!臉都趕不上洗,就開始寫了,廢寢忘食!這種精神真的很好!”
“厲害吧,我們掃地的也能出小說家呢!”
一進宿舍門,祝師傅的同事們就跟記者表揚起祝師傅來。
祝師傅告訴記者,下一步,他還準備將這3年在香山街道做保潔員的工作經歷也寫成小說,記錄下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雖然環(huán)衛(wèi)工人每天干著又臟又累的工作,但是他們身上一樣有人間的真善美。如果我能以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寫成一部小說,我在北京打工這三年也算沒白過。”
在他的筆下
所有的情感和感悟
都化作了文字最溫柔的樣子
大多數(shù)人所成為的
并非他們想成為的人
而是他們不得不成為的人
但即使這樣
夢想也從未消失過
生命的精彩并非實現(xiàn)夢想的瞬間
而是堅持夢想的過程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它能讓人插上翅膀,隨時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