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19-05-17 10:20◆通訊員? 鐵朝勛
走進魯甸縣江底鎮(zhèn)水塘村二組,潔白的大棚映入眼簾,大棚里,翠綠的枝葉已經覆蓋枝條,露出密密麻麻的細小果實,這就是蜜棗。
2013年,水塘村二組村民趙倫放棄在紅河州個舊的事業(yè),毅然回到家鄉(xiāng),用積蓄流轉土地近190畝,引進蒙自金絲小蜜棗到江底試種。幾年過去,目前金絲小蜜棗種植面積擴展到700多畝,已形成規(guī)模化種植,并初步取得成功,同時帶動周邊建檔立卡戶和村民20余人實現常年就業(yè),在采收時期實現60余人就業(yè),帶動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
趙倫今年49歲,30年前,他初中還未畢業(yè),就懷揣著夢想離開家鄉(xiāng),去到紅河州個舊市,并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一家采礦廠打工。打工期間,趙倫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學習有關礦業(yè)方面的知識,后來他積攢了一些錢,便與朋友合伙注冊成立個舊市鑫源礦業(yè)有限公司。在他和朋友的精心經營下,公司發(fā)展順利,效益穩(wěn)步上升。自己有了錢,但趙倫心里始終惦記著家鄉(xiāng)。雖然在國家的大力扶植下,家鄉(xiāng)的生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要農民真正富起來,還需要產業(yè)的支撐。于是,趙倫便有了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計劃,他開始思考適合家鄉(xiāng)發(fā)展的產業(yè),后來經過調查,他發(fā)現江底的氣候適合種植蒙自蜜棗。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江底鎮(zhèn)的領導,得到江底鎮(zhèn)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3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趙倫在水塘村二組流轉土地190畝,全部種上蜜棗,種植7000多棵。為了讓蜜棗成活率高,并盡快產生效益,趙倫引進的蜜棗不是樹苗,而是三年以上的棗樹。棗樹種上第二年,全部實現掛果,果實香脆甜蜜,色澤誘人,口感甜美。2014年,趙倫又流轉土地200余畝,依然從蒙自引進成品樹栽種。為了做大做好蜜棗產業(yè),帶動村民一起致富,趙倫成立“亨豐種養(yǎng)專業(yè)合作社”,同時,他還自己培育蜜棗苗,他希望引領村民一起種植。
由于心里想著村民,一心一意想帶動村民一起發(fā)展,2016年,趙倫被村民選為村主任。當上村主任,趙倫感覺自己多了一份責任,他帶領村民致富的信心更強烈了,他決定加大種植面積,并探索蜜棗種植的經驗。他認為只有自己種植成功了,才能更好的帶領群眾一起種植,自己可以失敗,但不能讓群眾失敗。
2017年,江底鎮(zhèn)在產業(yè)結構調整中把小蜜棗作為扶貧富農的重點產業(yè),通過“支部+合作社+基地+互聯網”的運作模式,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在水塘村又成功種植蜜棗210畝,當年,水塘村的蜜棗面積種植近700畝,其中150余畝進入盛果期,畝產收入實現13000余元。
在蜜棗產業(yè)的發(fā)展中,趙倫不僅引領村民種植,還積極吸納附近村民和建檔立卡戶就近就業(yè),促進了當地農民的收入。“由于要照顧家里,我很少外出務工,家里沒有什么經濟來源,現在我參與管理蜜棗,實現就近就業(yè),每月工資還有2300元,心里真高興。”38歲的水塘村民趙紅是蜜棗園里的務工者之一,談到現在的生活,他的臉上掛滿幸福。
據趙倫介紹,自2013年流轉土地種植小蜜棗以來,他共投入資金1100余萬元,政府也投入380萬元幫助他建起大棚。雖然目前效益還不明顯,但隨著蜜棗產量的逐年增加和人們對蜜棗的需求,蜜棗產業(yè)一定會做到做強,一定會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