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創(chuàng)作
2019-06-30 12:17(長篇小說《寒門》,京東、當當?shù)雀鞔缶W(wǎng)站均有出售。)
又到一年高考發(fā)榜時,《寒門》內(nèi)外,幾家歡樂幾家愁。
清晨,還在睡夢中,便接到一位領導的電話,說要送一位高考生來咨詢填報志愿,并說因他要趕著去開會,讓我下樓去接一下。他時間這么緊,還要親自送來,我對這考生充滿好奇。畢竟,能享受這種待遇的人,不多。車到小區(qū)門口,與領導簡單寒暄,同時,車上下來兩個人。男孩十七八歲的樣子,穿著樸素,手里拿著一部老人電話機,見到我們,禮貌的問候。與他一起來的中年男人,個子不高,皮膚黝黑,滿臉皺紋,背駝得厲害。他的手很粗糙,手指的關節(jié)嚴重變形,指甲卻修剪得很整齊。藏藍色的衣褲洗得干干凈凈,舊得發(fā)白。路上細問得知,他們是父子,來自西涼山的山溝里。再問分數(shù),理科698分!在云南,在昭通,理科698分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這孩子可以上中國一流的大學!清華、北大……國內(nèi)所有他想上的大學,他都可以!這是一條躍過龍門的鯉魚!他像《寒門》中的馮春雨一樣爭氣,成功從寒門跳到向龍門。
他是一位成功者,命運對于他來說,是幸運的。但更多的人并沒有他這樣幸運,更多的人,尚在泥淖中難于自拔。在高考這條艱辛的路上,辛酸的故事層出不窮。即使生在同一個村莊,同一個屋檐下,也不見得都幸運。有人富貴,就有人貧賤;有人聰慧,就有人愚笨;有人出生望族,就有人生在寒門……誰不希望天生就拿一手好牌?誰不希望人生一帆風順?可如果不能呢?出身于貧寒之家的人,是否就只能任由命運宰割?昭通作家呂翼在其長篇小說《寒門》中,就描寫了一個過去的時代,一群與命運抗爭的人。作品中的馮敬谷,含辛茹苦,隱忍沉默,不管付出任何代價都要供孩子們讀書。因為他堅定地認為:讀書是走向成功的唯一的出路,是跳出命運之網(wǎng)唯一的通道。所以再苦再難再屈辱,也要硬著頭皮借錢供孩子們讀書,即使去求那個可能會無端羞辱他的萬禮智。他一定不曾預料到,在他的思維觀念和影響下,兩個兒子早已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大兒子馮維聰,雖然平時學習成績不錯,但一到考試就緊張,一考就考砸。長時間壓抑內(nèi)心,導致最后精神都出了問題。小兒子馮天俊原本聰穎活潑,但因為擠高考這條獨木橋,慢慢地也變得沉默少語,總考不滿意,考到了第十五次,才去讀了一個并非理想的大學,而且畢業(yè)后并不分工,工作難有著落。
小說情節(jié)有夸張的成分,但這在情理之中。畢竟,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情,比馮敬谷有過之而無不及。孩子們的負擔,也一點也不比他的兩個兒子輕。《寒門》中出現(xiàn)的父母,無一不是希望孩子成器考上大學的。不管是執(zhí)拗老實的馮敬谷,飛揚跋扈的萬智禮,還是心地善良的趙老師,在對待孩子讀書這件事上,他們都是出奇地相似。小說里這些人物形象,并不是只來源于作家的幻想,恰恰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群人、一些片段,構成了一部真實再現(xiàn)底層人想擺脫命運的奮斗史。我見過不少的“馮敬谷”“趙老師”“萬嬸”,也見過一些如馮維聰、馮天俊一樣的人。
說實話,我的父親在對待子女讀書這件事上,就是馮敬谷式的人物。回想當年,雖然他自己只有初中文化,但他覺得讀書很重要,是農(nóng)村孩子翻盤成為城里人的唯一機會。與小說情節(jié)大相徑庭的,是我所在的小村子,當年除了我的父母,其他人都不重視教育,沒有在培養(yǎng)孩子上多花功夫。我一路走來,有許多人勸過我父母別讓我讀書了,供我讀書的錢可以拿去做“更實在的事”。那些人說:女孩子是“別人家”的人,花太多錢供了讀書不值得!幸運的是,我父親是工人,去過很多地方,見識比村里人多,加上他自己很有主見,并未受別人言行的影響,無論再難都堅持供我讀書,讓我成為當時村里唯一的、也是第一個大學生。他也有過如馮敬谷一般的失望。當我大學畢業(yè)時,國家已經(jīng)不包分配,并且由于我的任性,并沒有去考一個國家飯碗。在“大學畢業(yè)卻淪落到打工下場”的閑言中,我的父親,有幾年是迷茫和失望的。
回想自己上學的路,其實很艱難。學校離家太遠,且基本都是山路,而我讀書時年齡又很小(讀一年級時才五歲),家里不富裕,不時一還有村里的勸父母放棄我的讀書……若不是父親的執(zhí)拗與堅持,我不會成為今天的我(盡管今天的我依然只是路人甲)。由是,我對于那些不惜一切代價供孩子讀書的人,始終懷有深深的敬意。馮敬谷式的教育方式,縱然是不科學、也是不可取的,但對于目不識丁、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的農(nóng)民,貧窮、眼界和思維,足以限制他們的想象力。想給孩子們一個更好的未來,除了讀書,他們想不到其他的出路。?
《寒門》中的每個人物,都帶有一定悲劇色彩。從這點不難看出,作者對這群人,內(nèi)心其實是充滿了同情與悲憫的。他試圖通過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喚醒更多的人,可謂用心良苦。在小說《寒門》中,看似擠橋成功、無限風光的馮春雨,其實本身就是很悲劇的人物。她先被親生父親嫌棄、被親生母親無奈拋棄成了棄嬰,后來連收養(yǎng)她的趙四也意外慘死。幼年時,她被命運一次次捉弄。后來,馮家的確給了她無盡的愛,但她的內(nèi)心終究是缺乏愛和安全感的,心里的創(chuàng)傷,一直都在。這點,從她“計劃長遠,做事帶著心機”可以看出來。小說寫到她親生母親來尋她,馮家擔心她飛了,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安排她和馮維聰“成親”那個部分,作為女性,我很感慨,很能理解她的心情。瞬間覺得馮家對她的好,都是有條件的!幸好馮維聰是君子,他們也并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夫妻。否則,她以后的人生可能都會變成灰色。我想,她后來去上大學就“再沒來信”,并不說明她忘恩負義,不感激馮家,沒有愛過馮維聰,而是她選擇與命運的一種抗爭方式,這種反抗甚至是無意識的。馮維聰神經(jīng)出了問題,兩人差距越來越大固然是客觀條件,但真正原因,恐怕還是來源于內(nèi)心。不愿受制于人,不愿被束縛,不愿回想傷痛。馮家于她而言,一方面有救命再造之恩,一方面會勾起她被父母拋棄、寄人籬下的痛苦。她第一次考上大學不去,而選擇復讀掙錢解決馮家經(jīng)濟問題,再次印證了這一點。她渴望早點獨立,解決自己的問題,回報馮家。
小說中的馮維聰,有著唐吉訶德式的諷刺意味,他想上天入地,想過正常人的生活,可都不能,所以他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馮維聰?shù)娜松?jīng)歷,是小說中的一個隱喻。如馮維聰一樣,讀書未考取而精神失常的人,我小時候見過不止一個。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鄰村的一個女孩。她平日學習很好,一到考試就發(fā)揮失常。中考落榜后,她被考上師范的未婚夫拋棄。后來稀里糊涂嫁了個不靠譜的男人。因為讀書時太過專注,在生活方面她的能力比較弱,那男的嫌棄她沒本事,動輒便對她拳腳相加。最終,她在那種雪上加霜的日子里瘋了,四處流浪,下落不明。小時候,每當父親因擔心我不專心學習而不讓我學女紅時,母親常常用那個女孩的事來勸父親。如果我家務做得不好,母親同樣也會用她的故事來告誡我,擔心我步那女孩的后塵。其實,若非萬不得已,誰會孤注一擲?沒有被命運逼到墻角的人,不能理解那種無奈和光腳走過荊棘的勇氣;沒有在底層掙扎過,不會知曉破釜沉舟背后的心酸。《寒門》中的馮家,正是這樣。
這些年,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去了很多地方,接觸過各種年齡階段、不同生活層次的人。他們當中一些人的頑強不屈、自立自愛讓我動容。每次到鄉(xiāng)鎮(zhèn)的村子里去上課,當我看著那些滿身泥土的人們,用羞怯羨慕的眼光看著我時,我心里就會莫名的心酸,很想哭。但我選擇對他們真誠友善的微笑,告訴他們,人應當活在希望之中。一個希望破滅了,就找新的希望。現(xiàn)實很殘酷,但人應該心懷希望。
如果有父母背著孩子來聽課,我會開心不已。我絲毫不介意在我的課堂上有幼兒哭鬧的聲音。下課時,我也很愿意滿眼柔情地看孩子們清澈的眸子,伸手撫摸他們的頭,不管他們身上是否干凈。在那種情景下,我如他們的父母希望他們寒門跳向龍門一樣。就算我明知不是每個人都能捅破命運的天花板,成功跳出命運的枷鎖。但我始終希望,始終堅信,他們之中,一定會有人,可以成為命運的漏網(wǎng)之魚。
那種時候,我似乎也變成了馮敬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米豆????職業(yè)培訓師。有作品在《中國文學》《花溪》《西部文學》《昭通日報》《昭通創(chuàng)作》《昭通文學》等報刊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