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9-07-27 21:33?時值6月,一株株玉米稈整齊地排列在地里,玉米稈上掛滿了玉米棒。2000余畝的坡地上滿目青翠,細長的黃瓜藤緊緊地纏在玉米稈上,隱約間飄來瓜花的清香,一些小黃瓜已悄然冒了出來……
這里就是鹽津縣落雁鄉(xiāng)保隆村的蔬菜基地。
2016年,保隆村因地制宜,依托當?shù)匕傩沾饲熬陀蟹N植黃瓜和菱角菜的經(jīng)驗優(yōu)勢,結(jié)合鹽津縣“一精品三有機”發(fā)展方案,建立了保隆村無公害蔬菜基地。保隆村堅持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發(fā)展理念,采取雙管齊下的模式,從兩個方面拓展群眾增收渠道。
(保隆村蔬菜基地)
“我們流轉(zhuǎn)了1000畝土地,帶動群眾種植1300畝。”保隆村黨支部書記張忠標介紹說,“每年基地可以種植兩季蔬菜,1—3月種植菱角菜、7—9月黃瓜和農(nóng)作物玉米套種,兩季蔬菜的種植讓群眾實現(xiàn)了雙重增收。”
張忠標還給我們詳細地算了一筆賬:由村集體公司在重慶購買種子后發(fā)放給農(nóng)戶種植,并簽訂回收協(xié)議,其中,菱角菜畝產(chǎn)1500公斤,回收價每公斤0.8元;黃瓜畝產(chǎn)1000公斤,回收價每公斤2元,1畝地平均每年增收3200元。“這還只是鮮黃瓜、鮮菱角菜的增收賬。”張忠標說。
2018年,保隆村建好了蔬菜加工廠,將部分黃瓜和菱角菜加工成蔬菜絲供應(yīng)給周邊學校。2018年11月,保隆村無公害蔬菜還通過了國家有機產(chǎn)品認證。
66歲的張貴彪是保隆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有3口人,只有1個勞動力。張貴彪家里有兩個長長的烘烤床正烘烤著切好后的黃瓜絲。張貴彪說:“我們將鮮黃瓜烘干后,有老板會上門來收。我家有5畝地,每年菱角菜的純收入有5000元左右,黃瓜的純收入也有5000元左右,一年就有上萬元的收入。”
(張貴彪家炕上烘烤的黃瓜)
今年6月,張貴彪的兒子還在昭通城開起了飯店。說到生活的變化,張貴彪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眼睛里閃爍著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希望。
保隆村的農(nóng)戶都加入了村集體公司,2018年村集體公司的毛收入為22萬元,純收入為2.5萬元。“今年村集體公司預計毛收入有50萬元左右。”張忠標說,“如果村集體公司毛收入達到100萬元,村民就有收益了。”(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聶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