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19-08-02 19:35七十載砥礪奮進 新時代再譜華章?
——在云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聞發(fā)布會上的發(fā)言?
中共昭通市委書記 楊亞林?
(2019年8月2日)
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在這里和大家見面,衷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昭通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的關注和支持衷心感謝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重要平臺,讓我們宣傳昭通、推介昭通!
昭通地處滇、川、黔三省接合部的烏蒙山區(qū)腹地,是云南連接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qū)的重要門戶。這里歷史悠久、人文厚重,自秦開“五尺道”、漢筑“南夷道”以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交融于此,鑄就了燦爛輝煌的朱提文化;這里紅色基因根植,著名的“扎西會議”被譽為中國工農紅軍歷史的轉折、勝利的起點,偉大的長征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昭通兒女英勇向前、譜寫新篇;這里資源富集、物產豐饒,水能資源富甲全滇,生物資源得天獨厚,中國南方最大的優(yōu)質蘋果基地向世人展示了“秋韻昭通、蘋果之城”的特色魅力;這里人杰地靈、英才輩出,眾多歷史人物和享譽全國的“昭通作家群”,展現了昭通人民演繹傳奇、創(chuàng)造奇跡的精神風貌,如今更加彰顯了“文明友善、開放包容”的良好形象。
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腳步,乘著改革開放的浩蕩東風,一代代昭通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勠力同心、感恩奮進,開拓進取、砥礪前行,創(chuàng)造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烏蒙大地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
70年來,我們誓與貧困作斗爭,打響了一場場感天動地的攻堅戰(zhàn),625萬昭通各族人民即將闊步邁入小康社會。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昭通,廣大群眾特別是偏遠山區(qū)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落后,溫飽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歷經70年艱苦卓絕的反貧困斗爭,數百萬昭通兒女實現了從饑寒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全市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0.9元增加到2018年的 889.5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98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4元,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到明年年底,全市各族群眾將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邁上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
70 年來,我們搶抓機遇補短板,長期困擾昭通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瓶頸”實現根本性突破,“昭明通達”夢想即將成真。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從1950年的21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883.9億元。從“南北大通道”的貫通到即將實現“縣縣通高速”,從內昆鐵路的通車到“高鐵時代”的到來,從昭通機場的改擴建到通江達海的“萬里長江第一港”,全市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使“昭明通達”的夢想變成了美好現實;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三座世界級巨型水電站的建設,使昭通成為全國西電東送的重要清潔能源基地“;滇字一號工程”漁洞水庫等200多件骨干水源工程的興建,結束了“守著大江大河沒水喝”的歷史。
70年來,我們統籌城鄉(xiāng)謀發(fā)展,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獨具魅力的區(qū)域中心城市“蘋果之城”呼之欲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昭通,城鄉(xiāng)面貌滿目瘡痍,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70年大興土木,一座座現代化城鎮(zhèn)拔地而起、一個個美麗村莊破繭而出,百萬人口與百萬畝蘋果高度融合、半城蘋果滿城香的“蘋果之城”初具雛形。“美麗縣城”的打造將重現鎮(zhèn)雄“大雄古邦”的英姿,“山水綏江、竹海新城”上榜2018年中國最美縣域榜單,水富撤縣設市開啟了“港園城”三位一體融合發(fā)展的新征程,“特色湖濱旅游城市”的興建將使巧家縣城成為金沙江畔的一顆璀璨明珠。
70年來,我們以黨的建設引領新發(fā)展,鍛造了一支敢于擔當、勇于攻堅的烏蒙鐵軍,奏響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時代壯歌。在昭通這片紅色基因根植的熱土上,黨的領導始終是引領革命建設和改革發(fā)展的核心力量。1950年中共昭通地委成立時,全地區(qū)僅有黨員271人,2018年全市黨員發(fā)展到18.24萬人。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移民搬遷、脫貧攻堅,面對一個又一個的艱難險阻,黨的組織始終無處不在、作用無處不發(fā)揮,每一個關鍵時期和緊要關頭,都有黨員干部挺身而出。在當前脫貧攻堅這場大決戰(zhàn)中,全市10.7萬名各級干部掛鉤幫扶、無一例外,選派的5203名駐扶貧工作村隊員和督導員常駐脫貧攻堅一線,最為可貴的是他們當中有216對“父子兵”、1284對“夫妻檔”,還有572名干部“輕傷不下火線”,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初心和使命,有的甚至用生命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用忠誠擔當書寫了人生的壯麗詩篇。
70年篳路藍縷,70年日新月異,70年春華秋實。70年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yōu)越性、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科學指引、全市人民的自力更生團結奮斗,是昭通經濟社會跨越發(fā)展的動力源泉,也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堅定基石,更是全市各族人民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更加關注和支持昭通的發(fā)展。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考察就到昭通,要求我們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4年多來,昭通市各族干部群眾始終銘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感恩黨中央的親切關懷,舉全市之力奪取了魯甸6.5級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全面勝利,在昭通大地展開了一場干部帶頭、全民參與、克難奮進、攻城拔寨的脫貧攻堅大會戰(zhàn),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理念開創(chuàng)了昭通經濟社會蓬勃發(fā)展的嶄新局面。
新時代的昭通,我們高高舉起脫貧攻堅大旗,闖出了一條深度貧困地區(qū)決戰(zhàn)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路子。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和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面對平均每天1000人的脫貧任務,我們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硬仗作為樹牢“四個意識”、踐行“兩個維護”的具體體現,作為昭通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fā)展機遇、最大的歷史挑戰(zhàn),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以黨的建設統領推動各項工作落實“雙統領”,強化鐵的紀律和硬的作風“雙保障”,努力實現黨的建設和脫貧攻堅“雙推進”,探索實踐以人民為中心、以群眾工作為主線,抓住精準、統籌、務實三個關鍵,實現思想、工作和情感三個認同的“133”工作思路,切實扣好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退出、鞏固提升“四粒扣子”,突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產業(yè)培育、勞動力轉移就業(yè)、基礎設施改善“四篇文章”。2015年以來,全市有508個貧困村出列、2 個貧困縣摘帽、125.54萬人擺脫絕對貧困,貧困發(fā)生率從34.8%下降至12.49%,今年將實現7個 縣(區(qū))脫貧摘帽、624個貧困村出列、40.07萬貧困人口脫貧。在具體工作中,一是突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文章。“一方水土難以養(yǎng)活一方人”是昭通最大的市情和脫貧攻堅最難啃下的“硬骨頭”。如何讓那些長期生活在深山區(qū)、石山區(qū)、高寒冷涼地區(qū)的群眾搬出大山,實現既挪“窮窩”又斷“窮根”,我們以“搬不動山就搬人”的新時代愚公精神激勵廣大干部群眾,下大決心把那些不具備發(fā)展條件的貧困山區(qū)、生態(tài)脆弱地區(qū)群眾搬出大山,真正實現“讓人搬到人該呆的地方、讓樹長到樹該長的地方”,努力實現城鄉(xiāng)人口分布格局重構、產業(yè)發(fā)展結構重組、山區(qū)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重塑“三位一體”整體推進。2017年以來,我們按照“能搬則搬、應搬盡搬、整村搬遷”的原則,精準鎖定易地扶貧搬遷對象36.24萬人,探索創(chuàng)新“進城、入鎮(zhèn)、進廠、上樓”集中安置模式,堅持建檔立卡貧困戶與隨遷戶同步、住房建設與各類綜合配套同步、人員安置與產業(yè)就業(yè)支撐同步、硬件建設與建立完善社區(qū)管理機制同步“四個同步”,以高質量的政策清、就業(yè)清、產業(yè)清、配套清、家底清“五清”行動,確保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持續(xù)發(fā)展、群眾較滿意”。目前,在已完成13.18萬人搬遷的基礎上,其余23.06 萬易遷群眾將在今年內全部搬遷入住,一步實現由貧困山區(qū)到現代城鎮(zhèn)、由傳統農民到產業(yè)工人的直過式發(fā)展和歷史性跨越。二是突出做好產業(yè)培育文章。緊扣“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目標,我們在全力推進蘋果、竹子、馬鈴薯、特色養(yǎng)殖、天麻、花椒“6個百億元”高原特色產業(yè)發(fā)展的同時,鼓勵支持各縣(市、區(qū))因地制宜探索“一縣一業(yè)、一村一品”之路,按照良種良法、高度組織化和集約化模式、“黨支部+合作社”“三個全覆蓋”的要求,以高度組織化推動實現“村村有亮點、組組有看點、戶戶有支撐”的網格化目標,為脫貧攻堅形成了高質量、有層次的產業(yè)支撐。三是突出做好勞動力轉移就業(yè)文章。在昭通529萬農村人口中勞動力達305萬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的就有237萬人,如何將人力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我們從提高組織化程度入手,按照“近抓外出就業(yè)為主、遠抓產業(yè)培育支撐”的思路,村組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員掛鉤包聯到每一戶,摸清搞準每一個勞動力的基本狀況、就業(yè)意愿,一一對應建立工作臺賬開展定向培訓,推動貧困勞動力有計劃、有層次、有保障外出穩(wěn)定就業(yè)。特別是針對全市184.37萬貧困人口中的100.61萬勞動力,以及今年將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23.06萬人口中的13.34萬勞動力,全面開展精準對接,全力推動轉移就業(yè)。目前,13.34萬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已轉移就業(yè)10.07萬人、轉移就業(yè)率75.49%;100.61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已轉移就業(yè)65.86萬人、轉移就業(yè)率65.46%。改革創(chuàng)新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模式,借助外力促發(fā)展,迅速擴大職教招生規(guī)模,今年,全市職教招生可突破4萬人,讓更多的貧困山區(qū)“兩后生”走出大山,徹底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四是突出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文章“。住的是安居房、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來水,電燈、電話、電視全普及”,這是當今昭通農村現狀的真實寫照。近幾年來,我們圍繞“以房找人、以戶對房,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工作要求,累計改造農村危房25.75萬戶;1336個建制村不僅通了硬化路還實現了通客運全覆蓋,籌資101.7億元資金硬化自然村道路1.13萬公里,新建安全生命防護工程7236公里;88.72萬貧困群眾告別了“喝望天水”的歷史,用上了干凈方便的自來水;電力保障、移動通信、寬帶網絡、廣播電視實現了家家戶戶全覆蓋;“全面改薄”校舍161.83萬平方米,全市中小學和幼兒園徹底告別危房;新建標準化衛(wèi)生室486個,實現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和村衛(wèi)生室達標建設全覆蓋。
新時代的昭通,我們緊扣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戰(zhàn)略部署,著力強化全市產業(yè)發(fā)展支撐。“品天下蘋果,還看今昭”“昭通大洋芋,世界馬鈴薯,扶貧大產業(yè)”“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yè)”。這些耳熟能詳、享譽中外的高原特色產業(yè)品牌,是昭通打造“綠色食品牌”的亮麗名片。近幾年來,我們順應高質量發(fā)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用“老產業(yè)+新理念、新機制、新技術=新產業(yè)”的理念,以 “三個全覆蓋”推動“6個百億元”高原特色產業(yè)創(chuàng)新突破,實現了“此蘋果非彼蘋果” “此馬鈴薯非彼馬鈴薯”的根本性轉變,蘋果種植規(guī)模突破60萬畝,馬鈴薯規(guī)范化種植達310萬畝,450萬畝竹產業(yè)基地建設如火如荼,花椒產業(yè)規(guī)模達130萬畝。海升集團規(guī)范化種植的4萬畝蘋果示范園,已成為全國最大單體連片矮砧密植高標準蘋果種植基地,紅蛇、華碩等優(yōu)良品種畝均收益達10萬元以上,比較效益是種植玉米的100倍,新機制新模式已成為引領昭通高原特色產業(yè)發(fā)展的標桿和方向。談到昭通,大家都會提到矗立在金沙江流域的三座世界級巨型水電站,這是昭通打造“綠色能源牌”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新型工業(yè)化的大潮中,70萬噸水電鋁等一批骨干企業(yè)的建成投產,為昭通工業(yè)發(fā)展壯大奠定了基石。圍繞建成具有較強吸引力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我們緊緊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立足中心城市獨特的資源稟賦和氣候優(yōu)勢,不斷完善城市功能,著力打造特色亮點,建成了省耕國學文化公園、望海公園、千頃池濕地公園等“城市客廳”,努力營造宜居、宜商、宜游的良好環(huán)境。每年盛夏時節(jié),數十萬川渝游客來昭避暑,盡情享受清涼一夏的美好時光,昭通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
新時代的昭通,我們聚力打好“五 網”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zhàn),一個充滿活力的區(qū)域綜合交通樞紐正在形成。“咽喉西蜀、鎖鑰南滇”,特殊的地理區(qū)位決定了“交通興則昭通興”的樞紐地位,市內“2小時交通圈”、毗鄰州市“3小時交通圈”、滇川黔渝省會城市“4 小時交通圈”和“1小時高鐵圈”,這組看似簡單的數據卻承載著 600 多萬昭通人民“天塹變通途”的時代之夢。全市在實現11 縣(市、區(qū))通二級公路、村村通硬化路的基礎上,隨著總投資1512億元、總里程1066公里的14條高速公路的興建,昭通“縣縣通高速”的宏偉藍圖即將變?yōu)槊篮矛F實;渝昆高鐵等6條鐵路的規(guī)劃建設、昭通新機場的遷建、“萬里長江第一港”的擴能升級,連接世界、通江達海的立體交通網絡以及清潔高效的能源網、安全保障的水網、覆蓋廣闊的互聯網、方便快捷的物流網,必將使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匯集昭通,助推昭通在高質量跨越發(fā)展的壯麗征程中插上騰飛的翅膀。
新時代的昭通,我們全面貫徹綠色發(fā)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以“四個一”行動譜寫“中國最美麗省份”昭通篇章。“守住一片藍天、綠化一方群山、護好一江清水、建設一座果城”,是昭通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立足長江上游重要生態(tài)屏障實際,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著力譜寫“中國最美麗省份”昭通篇章的具體行動。“環(huán)境就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清潔水電、天然氣、頁巖氣的開發(fā),以電代煤、以氣代煤等消費模式和廣大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的轉變,使昭通中心城市優(yōu)良空氣天數比例達99.5%,為昭通留下了值得驕傲的藍天白云和綠水青山。“為群山減負、為大山增綠,還自然以安寧”,36.24萬人的大規(guī)模易地扶貧搬遷、北部8個縣(市)450萬畝竹產業(yè)基地的建設,是我們堅持“應搬盡搬、應退盡退”相結合,因地制宜推動生態(tài)產業(yè)化、產業(yè)生態(tài)化發(fā)展的生動實踐,也是“綠化一方群山”的有力支撐。“一個U盤一道河長令,一段視頻一份責任清單”,昭通全市上下正是以這樣的責任擔當和創(chuàng)新舉措,確保了長江上游 32 條支流條條水清岸綠,為確保長江“一江清水向東流”作出昭通人民應有的貢獻。圍繞建設一個“引領區(qū)域發(fā)展的滇川黔省際中心城市”目標,按照“一城三區(qū)、若干小鎮(zhèn),產城融合、城鄉(xiāng)一體”的格局定位,對500多平方公里的昭魯壩區(qū)實施整體規(guī)劃布局,在保護田園風光、尊重歷史文化的同時,打造一座百萬人口與百萬畝果園高度融合,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半城蘋果滿城香的“蘋果之城”,讓蘋果的元素深深嵌入到城市血脈中,讓昭通蘋果不僅僅成為一個產業(yè),更成為一個城市的品牌形象。
各位媒體朋友!烏蒙大地的滄桑巨變,人民生活的深刻變化,僅只是新中國70 年輝煌成就的一個生動縮影。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625萬昭通人民將以更加昂揚奮進的姿態(tài),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當作為、堅韌求成,讓困擾昭通人民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變成歷史的記憶,讓全體昭通兒女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程中書寫更加壯麗的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