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9-09-25 11:12常言道:“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秋風一起,菊黃蟹肥,持螯賞菊,人生快意,在菊花盛開的時候,也是螃蟹最肥最好吃的的時候。
帶著這樣的意境記者來到了昭陽區(qū)鳳凰鎮(zhèn)黑泥地村李平的養(yǎng)殖基地,與他分享辛勤勞作后大自然饋贈的喜悅。
看到他在田間用地籠捕撈起一個個肚白肥圓的大閘蟹,雙手嫻熟地將地籠翻個底朝天,往身旁早已備好的大盆里手臂一抖,一陣嘩啦啦聲響過后,初出水的小家伙們便極不安分地在大盆里朝四周翻爬起來,那景象讓人喜愛。
“今年鄱陽湖區(qū)域的大閘蟹受氣候影響,捕撈期推后至9月23號,但是我們昭通的吃貨有口福,地里的大閘蟹如約而至!”李平按捺不住歡喜的心情激動說道。
“你看這母蟹膏黃正滿、肉如白玉,不管清蒸還是添與佐料爆炒都是上等美味”,他輕瞇著眼描述多種烹飪方式,不經(jīng)意間大家味蕾紛紛被觸動,情不自禁咽了咽口水。
李平不僅深愛養(yǎng)殖,也是一個資深吃貨,閑暇時間依然不忘推敲做法且略有心得,按他的說法就是會養(yǎng)也要會吃,這樣才圓滿。
猶記得小時候,蟹是逢年過節(jié)飯桌上的稀罕物,須逢大好日子才有那么幾只,勤勞善良的母親老早將晚飯做好,最后才架起蒸鍋開至大火將蟹緩緩放入,一邊顧及著鬧嚷嚷吵著餓的我們,一邊朝家門口張望,她在等待外出操持兩頭黑的父親歸來;但凡家有好吃的東西,總是要等著一家人一起分享,父親總是將最好分給我們,自己和母親慢慢嘗著蟹腳,還故意眨巴眼睛說味美。年幼不知事,長大后遍嘗辛酸才更能體會家的溫暖,家的味道,那些等待親人歸來的企盼是萬家燈火的堅守,也是往后我們堅持唯一的信念。
現(xiàn)在我們始終如一跟著黨和國家堅定邁步,日子越發(fā)紅火起來,有了美好生活,也在追求更加適宜的生活條件,理想在勤勞的雙手奮斗下變得可能,曾經(jīng)的憧憬變?yōu)榱爽F(xiàn)實。如今大閘蟹也不是稀罕物了,想吃可以網(wǎng)上預訂、超市搶購,但是畢竟與產地隔得遠,除了價格略高還有諸多不便,而李平小伙卻為大家解決了這一難題。
“其實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讓大家吃得上‘精品蟹、平價蟹’,節(jié)日桌上的大菜成為日常菜!”李平對此很有信心,這幾年反復尋找適宜的蟹苗培養(yǎng),找到了適合本地氣候環(huán)境的品種,一直以來的養(yǎng)殖有了成效,大家足不出戶,也無需等待快遞,就能將大閘蟹送到每家廚房,這是直發(fā)沒有中間商,活蟹供應,不滿意包賠,物美價廉,平常人家都能享用!
大家聊得火熱,李平也打開話匣子,當年在沿海打工時候,下工時分已是華燈初上,獨自游走在熱鬧的大街,看到街道旁裝飾精美的海鮮坊內食客們雙手持蟹大快朵頤,他就想起故鄉(xiāng)親人何時才能如此愉快享用這般美味,那樣的場景困頓擾他很久,當后來春節(jié)回家看到昭通發(fā)展日新月異,他決定不走了,不再以飄零為歸宿,要好好地將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用雙手去干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yè)。年輕朝氣,不畏艱難,敢于拼搏,奮斗才能有美好生活,這是青年應有的面貌。
李平說:“自己出身農村,少年時不得已才輾轉外鄉(xiāng)討生計,個中辛酸難以道明,不管如何艱難,從不退縮,他堅信著靠自己雙手勤勞奮斗日子會越來越好,回到故土不但可以陪伴家中親人,而且創(chuàng)業(yè)也得到了大家鼎力的支持和幫助,心懷感恩之余,也希望把自己的養(yǎng)殖技術及經(jīng)驗分享,與各有志的青年一起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蟹雖美味,終為解饞飽腹,但創(chuàng)造美味背后的感恩之心,才彌足珍貴,一路走來我們也許多次問拷問自己何為初心,堅持著什么?是成家立業(yè)后為家庭早出晚歸,還是成為頂梁柱為父母遮風擋雨?不,也許還不夠,是為著理想堅定不移,靠著雙手勤勞奮斗,在新時代的號召下活成青年該有的樣子!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聶孝美 陳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