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9-11-04 15:16民以食為天。無論走到哪里,品嘗當(dāng)?shù)氐奶厣朗常ㄟ^美食了解一個地方的人文風(fēng)情、地域文化。美食不僅僅滿足味覺,更是一次飲食文化體驗的過程。有美食的地方,心甘情愿駐足停留,誰會拒絕舌尖與美食浪漫的邂逅。
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就是讓人不得不駐足的地方。
許多外地人離開鹽津縣時總會留戀地感嘆:鹽津人太會做吃的了。煎炒烹炸也好,蒸煮燉烤也罷,都可以進(jìn)入腸胃。這不是說鹽津人饑不擇食,相反卻是鹽津人對飲食文化的自信。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良好的食材,即使是身懷絕技的名廚,也無法做出讓人稱贊的美味佳肴。\
鹽津縣錯綜復(fù)雜的地形地貌,變化多端的立體氣候,湍湍溪流,繁茂植被,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豐富的食材資源。鹽津縣的物產(chǎn)豐富,這在歷史上是有案可查的。鹽津縣位于烏蒙山系,山體巍峨聳翠,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32座,河流達(dá)5063條,森林覆蓋率達(dá)54.5%,屬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年均降雨2000毫米以上,年均氣溫18℃。清末進(jìn)士本土詩人李明璋的《詠落雁四時景·春》:“春容淡淡巧凝妝,裹霧梳云粉黛光。欲近龍?zhí)稇{雨洗,佩將芹草作蘭香。桃紅點點唇初抹,柳綠絲絲鬢未霜。”生動刻畫出鹽津山清水秀人更美的自然環(huán)境。民國時期陳一得編《鹽津縣志》記載:“山林多竹木,場圃饒果瓜”“山高谷深,物盡繁殖,足為民生資源” 描繪出山上的竹樹木青翠欲滴,園里瓜果四季飄香,生存的環(huán)境利于物產(chǎn)繁茂,這為勤勞的鹽津人民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耕作條件,提供了發(fā)揮聰明才智的廣闊平臺。
鹽津縣四季青山擁翠、云蒸霞蔚,有“天然氧吧”的美譽,物博人勤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被稱之為“烏蒙珍禽”的鹽津烏骨雞,湯清味美、肉質(zhì)細(xì)嫩、營養(yǎng)豐富,享有“食為肉之首,藥為肉之冠”的美譽;羅漢筍、方竹筍、慈竹筍、苦竹筍解除油膩,健脾開胃,尤其羅漢筍在國內(nèi)一直列入高檔蔬菜之列,素有“菜中靈芝”之美稱;玉米、紫薯、洋芋、魔芋抗癌健身;落雁鄉(xiāng)狀元米,興隆鄉(xiāng)“牛骨頭”精米風(fēng)味獨具;各類蔬菜翠綠香嫩、爽口養(yǎng)胃;油辣菇、猴耳菇、茶樹菇、牛肝菌等菌類熱鬧了夏天的山野。
鹽津縣山多,竹筍等野生植物漫山遍野;鹽津縣田多,田里泥鰍、黃鱔、田螺等可食之物俯首可見;鹽津縣河多山澗多,河中山澗里溪魚、河蟹、黃辣丁等水族資源品種繁多;鹽津縣空地多,空地上可以種植各類果樹和各種蔬菜,同時,還可以養(yǎng)豬、養(yǎng)雞、養(yǎng)鴨、養(yǎng)鵝等等,這一切都為鹽津人民提供了豐富的食材。
鹽津縣群山圍繞,飲食習(xí)性自有獨到之處。飲食文化兼納川滇黔的精髓而又獨具一格,對菜的講究、對味的把握,強調(diào)川菜麻、辣、鮮、香,追求口感純、厚的雋永,于是有了“吃在鹽津”之贊譽。
代表美食最高水準(zhǔn)的是鹽津十大名菜:椒麻烏雞、辣子豆腐、活水肉石鲃、黃姜豆花、臘豬蹄燉粉條、天麻燉烏雞、酸菜米豆湯、粑粑回鍋肉、酸辣肘子……既是名廚名店招牌菜,也是尋常百姓家常菜,都選用本地原生態(tài)的食材加工而成,色香味極佳,菜品典故意味深長。品一方名菜聽一個故事,食客感受到美食美情。
鹽津小吃是鹽津飲食的一張名片。“中國·豆沙關(guān)美食文化節(jié)”以好玩、好吃、好喝、好看聚集人氣,游客在飽覽豆沙關(guān)古鎮(zhèn)美景之后,還可到豆沙關(guān)古鎮(zhèn)“美食一條街”飽口福。美食節(jié)期間,鹽津縣域內(nèi)各具特色的美食匯聚豆沙關(guān)古鎮(zhèn)。40余家美食餐飲商參與,美食品種豐富,很多攤位每天還花樣翻新,不斷推出新品。“美食一條街”各種名優(yōu)小吃五彩繽紛、香味撲鼻,誘得游人食欲大增。走到哪兒,哪兒就是一場舌尖上的饕餮邂逅。每一家攤位前都擠滿了游客,有的還排起了長龍,大家吃得酣暢淋漓,過足了癮。豬兒粑、桐子粑、包谷粑、黃粑、泡粑、火草粑等系列制品甜得夠味,把鹽津人的柔情一展無余;涼皮、涼面、涼糕、涼蝦、涼粉、冰粉等清涼小吃是烈日之下最好的解渴安心之物;小籠包子、雞湯水粉、麻辣水粉、炸洋芋、小鍋米線品出鹽津人火辣辣的生活激情;糖包谷花、苕絲糖、炒米糖、苕果果、溜溜湯圓、包谷花、巴殼子等農(nóng)家傳統(tǒng)小吃,甜辣酸香都夠味。
美食當(dāng)前,食客們顧不上斯文,走累了、吃累了,一下子坐在通道口上歇歇腳,眼睛永遠(yuǎn)不會閑著,盡情看著攤位里師傅們各顯絕招。老板熱情招呼客人,長長的吆喝聲,吸引游客把特色美食捎回家。大包小包裝下了美食,卻裝不下食客心里最美的時光。
有這樣一種說法:在鹽津縣,要做的事很簡單,要么在吃飯,要么在吃飯的路上。不是說這里的生活有多富足,從金沙江大峽谷吹來的風(fēng),養(yǎng)了一方山水,暖了一脈人情,守一灣江風(fēng),品一方美食,人文風(fēng)情入骨,鹽津縣畢竟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
在鹽津縣就餐,最好選擇家常小飯館,這種小飯館集中在沙坪橋、老街、下場口等地方,價廉物美、服務(wù)周到,能吃到最有鹽津風(fēng)味的菜肴。隨便踱進(jìn)一個家常小飯館,你就是尊貴的客人。老板立刻端上清熱的苦丁茶,讓你卸下舟車勞頓的疲憊。老板娘招呼完客人,把菜在菜板上切得暴雨一樣驟響。就對著當(dāng)街的一方土灶,抽油煙機“咔咔”在響,胖胖的老板揮舞著鍋鏟“叮當(dāng)”作響,瀟灑自信極富節(jié)奏。不一會兒,老板娘就喊上菜了,還熱情叮囑一聲菜來了,慢慢吃。細(xì)嫩的烏骨雞、醇香的老臘肉、新煮的毛豆、清脆的鮮竹筍、滑嫩的蕨菜……幾個家常菜就擺滿了八仙桌,配上一杯勁道的廟壩包谷酒,氤氳裊裊,麻辣鮮香吃得滿頭大汗,愜意非常。
鹽津人有“泡”茶館的習(xí)慣。酒足飯飽后踱到東風(fēng)大橋頭或者濱江路的茶樓里坐坐,在方木桌前坐下,來一杯綠茶,剛平街的茶樓已經(jīng)是四樓,水泥柱墩支起的吊腳樓招攬了一江清風(fēng),涼爽而舒服。詩人于堅說:“鹽津縣這地方行政上屬云南,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卻屬四川。”這話不假,左右茶客們川言蜀語確有身處蜀地之感。借一方木窗仰望,藍(lán)天白云、峽谷靜水、茂林修竹、美食美女,真可謂“美景與美食齊飛,清茶共清心一味”。這應(yīng)了陳堯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fēng)斜日鱸魚鄉(xiāng)”的意境。在鹽津縣久了這滋味會長進(jìn)骨髓,魂牽夢縈,即便舟車遠(yuǎn)足,百菜無味時,一定急尋有“鹽津”招牌的餐館,念想著鹽津菜滿口盈香的滋味。鄉(xiāng)愁就是味覺上的思念,無論一個人在外闖蕩多少年,即使口音變了,但對故鄉(xiāng)的食物,仍無限懷念。
鹽津縣的飲食文化自有一份淡然情懷。一杯濃濃淡淡的綠茶,對著青山白云,對著街肆行人,就可以待上半天。慢慢品味你會發(fā)現(xiàn),特色餐飲、茶館文化、吊腳建筑等地域習(xí)俗,濃縮出鹽津人特有的豪放與倔強。
這種體會往往來自精神上的吸引,更是文化上的認(rèn)可。鹽津縣素有“滇川門戶”之稱,長久的商貿(mào)過往,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與滇中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縣境內(nèi)遺址、摩崖、石刻遍布全境,溪流、峽谷、險灘、叢林、田園匯聚一體,奇峰、絕壁、怪石、溶洞、瀑布互成映襯,宛若一幅瑰麗的山水田園風(fēng)光畫卷,是親近自然、修生養(yǎng)性的好地方。
“鹽津有道,袁滋題壁,滇南樞紐,千年商驛。鹽津產(chǎn)鹽,鹽城驛口,因鹽得名,因鹽興市。鹽津有味,古道古鎮(zhèn),古風(fēng)古韻,古納四面八方;美山美水,美女美食,美在天上人間。”守一方山水,讀一卷詩書,本地文人就這樣概括鹽津縣,驕傲而自信,完全可以想象到看過山之高遠(yuǎn),閱過古道徑深之后,那份淡定與從容。山川有情,歲月留意,借一份陽光,在溫情的鹽津縣等你,一起駐足,沉醉于一份恬淡的光陰。
? ? 作者:周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