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19-12-05 09:53在磅礴烏蒙的群山間,在滾滾赤水的源頭里,在紅軍長征的征程中,有一個有名的指揮部,那就是賀龍指揮部。在云南省昭通市鎮(zhèn)雄縣場壩鎮(zhèn)巴溜村,我到了修繕一新的賀龍指揮部。
第一次見到賀龍指揮部,是在一本介紹鎮(zhèn)雄縣的畫冊上。畫冊介紹鎮(zhèn)雄毓秀山川、文化古邦、紅色熱土、和諧發(fā)展的圖片都非常優(yōu)美。有一張三合頭房屋的圖片有些破舊和衰敗,圖片突出房屋的一側,下面是石頭砌起來的,左邊有當地居住的村民和一個女紅軍的背影,圖片顯得有生氣。但房屋和石砌的墻占了主要部分,石墻下面雜亂無章,讓人感覺與整個畫冊的風格有些格格不入。圖片下方的介紹說,這是曾經作為賀龍指揮部的巴溜三合頭房屋。看到介紹,就是這張我認為拍得不好的圖片,卻讓我記住了赫赫有名的賀龍指揮部并且念念不忘。
實地到賀龍指揮部舊址沒有畫冊上的漂亮。賀龍指揮部舊址是一個三合頭、屬土木結構草頂建筑,雖然破舊,但還有當年的風貌,一看就是以前大戶人家的房屋。1936年3月,賀龍領導的紅二、六軍團在巴溜村三合頭設立指揮部,賀龍在此運籌帷幄,指揮紅軍在貴州省赫章縣哲莊壩一帶伏擊國民黨中央軍十三師。相關史料記載為:1936年2月至3月,紅軍二、六軍團向位于云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的烏蒙山區(qū)挺進。蔣介石調集100余個團約15萬重兵,前堵后截。紅軍在賀龍、肖克等率領下急行軍,大回旋約一個月,終于沖出重圍。時任紅二軍團十八團政委的余秋里在戰(zhàn)斗中左臂負重傷,成為著名的獨臂將軍。這個被稱為“烏蒙回旋戰(zhàn)”的戰(zhàn)役,創(chuàng)造了中國戰(zhàn)爭史上靈活用兵、巧妙突圍的奇跡。三個方面軍會師后,毛主席十分高興地說:“二、六軍團在烏蒙山打轉轉,不要說敵人,連我們也被你們轉昏了頭,硬是轉出來了嘛!出貴州、過烏江,我們一方面軍付出了大代價,二、六軍團討了巧,就沒有吃虧。你們l萬人,走過來還是1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跡,是一個經驗,要總結、要學習。”后來,毛主席寫下了“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詩句,而賀龍指揮部也因這次戰(zhàn)役而聲名遠揚。舊址屋頂是用茅草蓋的,已經用膠紙和麥草修補過了。舊址左面的人家已經將它拆除重建,并在房屋前面加固,沒有對舊址主體進行維修,舊址已經成為危房,需要進行整體上的保護修繕。
后來,云南省安排革命老區(qū)建設專項資金100萬元給鎮(zhèn)雄,鎮(zhèn)雄縣決定用來建設賀龍指揮部。當時各方意見不統一,一方認為要拆除重建,修舊如舊;一方認為維修一下,保持原貌。最終,決定整合資金,把賀龍指揮部建設與當地基礎設施建設、長遠發(fā)展、旅游開發(fā)結合起來,把賀龍指揮部建設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當地村民的休息活動場所;搬遷安置居住在賀龍指揮部遺址的六戶人家,拆除房屋,重新修建,修舊如舊,恢復原貌;遺址外面的烤煙房等建筑物全部拆遷,遺址周圍的兩個村民小組進行茅草房改造,硬化聯戶路。當地的房屋全部變成水泥平房和樓房,給山村增添了很多亮色。經過不斷建設和完善,賀龍指揮部修建了圍墻,擴展了院壩,補充了欄桿,院內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占地面積超過1200平方米。
現在,賀龍指揮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許多黨員都到此重溫入黨誓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綠樹映襯下的賀龍指揮部矗立在半山腰,威武雄壯。在陽光的照耀下,賀龍指揮部光芒萬丈,美不勝收。進入賀龍指揮部,導游講解介紹賀龍指揮部和烏蒙回旋戰(zhàn)。賀龍指揮部里面的房間全部按當時的居住情況布置。以前的床和軍用被子擺放整齊,紅軍用的草帽、草鞋仿制品掛在墻壁上,主人家原來的其他各種物品也按原貌擺放著。在賀龍指揮烏蒙回旋戰(zhàn)的指揮部里,桌子上擺放著烏蒙回旋戰(zhàn)的作戰(zhàn)圖、馬燈等物品;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鎮(zhèn)雄示意圖、賀龍的照片等貼在墻壁上;征集的文物擺放在兩邊。每個房間都貼著在此居住的領導的圖片和圖文資料。聽著導游講解介紹,看著圖片及文物,大家時而駐足沉思,時而低聲交流,沉浸在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里,為英烈們前赴后繼的精神敬佩不已;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一個個故事,仿佛讓大家進入了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歲月,領略了血火交融、艱苦卓絕的革命史,感受了革命烈士奮勇拼搏的豪情壯志,實現了緬懷先輩找差距的目的。賀龍指揮部作為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會給當地村民帶來財富,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賀龍指揮部成為村民的休息活動場所,早起的村民在院壩里鍛煉身體,靜靜挺立的賀龍指揮部一言不發(fā),默默注視著這些過上了幸福美好生活的村民……
(作者:碎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