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YNC自然與文化
2019-12-07 23:14絲路敦煌
茶馬云南
關(guān)山萬重
藝脈神遷
歷史上云南與敦煌的緣分頗深
在不同的時期,趙聲良、姜亮夫及袁嘉谷這三位云南文化名人串起了云南與敦煌的不解情緣。
2019年5月24日,云南昭通人趙聲良先生被正式任命為敦煌研究院院長,成為新一代敦煌研究院掌門人,這將使敦煌與云南的聯(lián)結(jié)更加緊密。
趙聲良
趙聲良 ,1964年8月出生,云南昭通人。現(xiàn)任敦煌研究院院長。1984年大學畢業(yè)后進入敦煌研究院工作,開始了長達30年的守護敦煌生活。2003年獲日本成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美術(shù)史研究),歸國后再次投入守護敦煌的事業(yè)之中。發(fā)布論文100余篇。出版了《敦煌壁畫風景研究》、《敦煌藝術(shù)十講》等十余部著作。
在敦煌學界,趙聲良先生著述等身、造詣頗豐。他先后在敦煌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一直致力于敦煌壁畫的研究,在敦煌美術(shù)史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對敦煌書法的研究更是有開啟后學之功。
趙聲良先生還在北京師范大學讀三年級時,從《中國青年報》讀到一篇報道,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段文杰呼吁大學生去敦煌工作,發(fā)展敦煌事業(yè)。“當時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我覺得中國的學者應(yīng)該把敦煌研究好。所以看到報道后就想,我有美術(shù)功底,又喜愛敦煌藝術(shù),為什么不去敦煌工作,為敦煌學研究做點事呢?”
一腔青春熱血的他,畢業(yè)前趙聲良嘗試著給段文杰寫了信,沒想到很快收到了段院長歡迎和勉勵的回信。趙聲良的父親在故鄉(xiāng)昭通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書法家,一封接一封寫信勸兒子回云南,擔心自己畢業(yè)回家后被家人勸說下改變主意,鐵定了心的趙聲良索性直接背著行李,義無反顧的登上開往甘肅的火車。
1984年7月
20歲的趙聲良從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
只身來到莫高窟
從此敦煌研究隊伍里多了一位云南人
中文系出身的趙聲良被安排在《敦煌研究》雜志工作。這份1983年創(chuàng)刊的雜志,記載著趙聲良的青春年華,后來它成為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學術(shù)期刊,也見證了中國學者在敦煌學研究領(lǐng)域的進步與成就。
現(xiàn)在,趙聲良是《敦煌研究》的編輯部主任,他編的這本雜志被哈佛大學等海內(nèi)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機構(gòu)訂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已漸成為歷史,今天的敦煌研究者們更贊成季羨林先生的主張——“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最新一期《敦煌研究》:2019年第2期(總第174期)
趙聲良后來主攻美術(shù)史研究。在日本獲得美術(shù)史學博士學位后,再回到敦煌,對敦煌洞窟進行美術(shù)史學的研究。
1998年,趙聲良與馬世長、曾布川寬先生在京都
2005年,《敦煌壁畫風景研究》正式出版,這是趙聲良先生的代表作。此書對敦煌石窟自北朝到元代壁畫中的風景因素作了全面調(diào)查,在學術(shù)界有較大的影響力。在《飛天藝術(shù):從印度到中國》一書中,趙聲良以飛天藝術(shù)為核心,探討了佛教藝術(shù)從印度到中國的發(fā)展演變,揭示了佛教藝術(shù)的傳播發(fā)展過程中的地域特征與文化內(nèi)涵。
趙聲良的愿望就是寫一部完整的《敦煌石窟美術(shù)史》。在此基礎(chǔ)上,讓我們對中國的美術(shù)史,至少是宋代以前的部分,幾乎可以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終于在2014年春天,他率領(lǐng)研究小組完成的《敦煌石窟美術(shù)史·十六國北朝時期》正式出版。
趙聲良主要研究敦煌石窟藝術(shù)及中國美術(shù)史,特別是對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故事畫、飛天藝術(shù)以及敦煌寫本書法藝術(shù)有專門研究和獨特見解,出版了《敦煌壁畫風景研究》、《敦煌藝術(shù)十講》等十余部著作。其中,《敦煌石窟藝術(shù)簡史》還被評委年度“中國好書”,為敦煌藝術(shù)的推廣和普及,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
悠悠35載歲月,趙聲良腳踏實地,探幽發(fā)微,從《敦煌研究》編輯做起,繼而任編輯部副主任、主任,繼而為研究院副院長、院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委員,再到如今的敦煌研究院院長。
趙聲良院長在2019敦煌云南大學展上為大家講解
春華又秋實,青絲變銀發(fā),記載了他獻身敦煌研究的青春年華,趙聲良已成為當今敦煌研究的領(lǐng)軍人物之一。
撫今追昔
另一位云南人
也為敦煌藝術(shù)的發(fā)展與傳承付出畢生心血
姜亮夫
姜亮夫(1902-1995年),著名楚辭學、敦煌學、語言音韻學、歷史文獻學家、教育家。昭通人。原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1926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等大師,后又拜章太炎為師,打下了深厚的國學根基。
1935年,姜亮夫籌款自費去了法國留學,原計劃到巴黎大學攻讀考古學博士學位。
姜亮夫先生在歐洲留學照
當他在巴黎的博物館、圖書館里看到了數(shù)千卷敦煌文物和經(jīng)卷,感到“整個中國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現(xiàn)出來”,毅然決定放棄其他研究計劃,把一切可能接觸的中國珍貴文物拍照、拓摹、抄錄帶回祖國,為祖國保護和搶救了一批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在法國抄錄文物期間,在巴黎國民圖書館內(nèi)每拍一張照片要付14法郎,姜亮夫先后拍了3000多張,為此他放棄了良好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住最便宜的旅館,早晚吃白菜煮大米稀飯,中午在圖書館啃干面包、喝白開水。
查找了流散在法、英、意、德的中國文物索引、目錄,并進行認真的抄錄、拍照和拓摹。完成一部書稿需要四道工序,手工抄錄工作進展非常緩慢,姜亮夫有時候一天只能弄出一兩行,他的視力為此下降了600度。
姜先生研究敦煌幾十年,貢獻了很多敦煌文獻,如《瀛涯敦煌韻輯 》、《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莫高窟年表》、《敦煌學概論》、《敦煌學論文集》、《敦煌碎金》等名篇,其中《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面闡述敦煌學的著作,為我國后來研究敦煌學的人提供了基礎(chǔ)方向。
姜亮夫先生所著的《瀛涯敦煌韻輯》
與敦煌最早結(jié)緣的人是袁嘉谷
袁嘉谷
袁嘉谷(1872-1937年),字樹五,號澍圃,晚年自號屏山居士。石屏人。袁嘉谷在云大執(zhí)教十余年,是著名愛國人士,云南獨一無二的全國狀元。袁嘉谷的字自創(chuàng)一體,世稱“袁家書”。從封建王朝狀元轉(zhuǎn)身為現(xiàn)代高校的教授,古今天下唯有一人,這便是袁嘉谷。
1909年伯希和將從王圓箓處購買的敦煌遺書的一部分帶到北京裝裱,并在六國飯店舉辦展覽。
時任京城圖書編譯局局長的袁嘉谷得悉此事后,攜部員羅振玉、王國維、王仁俊等前往探看。見其中有《沙洲志》和老子《化胡經(jīng)》等古籍,其書寫、卷裝均乃古制,與諸同事商議,認為“真稀世之寶也”!立即向?qū)W部侍郎嚴范孫報告,并提出由學部急電甘肅敦煌總督,“凡洞中片縑只字均檢送來京,不得再失”。其遠見著實令人贊嘆!
這批敦煌遺書得以及時追回由學部收管,成為今日國家圖書館敦煌館藏的主體,是研究中古時期中國、中亞和東亞等地區(qū)的歷史、考古、宗教、社會、語言、文學、藝術(shù)的重要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文獻價值。
趙聲良曾說:“無論是中國人、外國人,凡是與敦煌有緣的人,都有一種對莫高窟濃濃的情懷,愈久愈濃,這便是敦煌情緣。”
正因為這份“情緣”,一代一代敦煌兒女不停地努力,讓敦煌聲名遠播、聲譽日隆,其永恒價值為世人稱道。
也正因為這份“情緣”,讓四面八方的人充滿著對敦煌心心念念的向往。
在今年4月,云南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促進會首次將敦煌藝術(shù)展引入云南,并與敦煌研究院、云南大學、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聯(lián)合,在云南首次舉辦敦煌展。讓前往觀展的10萬觀眾心潮澎湃并深受震撼,獲得了空前的反響和稱贊。
在短短30天里,我們見證了昆明、乃至整個云南對此次敦煌展的熱情及對敦煌的熱愛。
思接千載
夢臨十方
心心念念
必有回響
我們與敦煌的緣分
正在延續(xù)
文字參考:
木基元《弦歌不絕傳新韻——三位云南人與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的故事》
澎湃新聞《敦煌研究院擬任新院長趙聲良:大三時下了決心到敦煌》
《趙聲良:在敦煌莫高窟從事敦煌文化藝術(shù)研究34載》
來源:@YNC自然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