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9-12-10 10:44駐村工作是平凡的,但看到群眾臉上的笑容,聽到他們的一聲聲謝謝,這種平凡讓朱建榮感動、留戀、駐村扶貧的這段經(jīng)歷讓他的人生從此有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2018年,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隊派朱建榮到鎮(zhèn)雄縣碗廠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現(xiàn)已有一年半。一年多來,朱建榮充分利用駐村時間,走出去、沉下去,到田間地頭、到農(nóng)戶家里去。通過走訪了解,村情戶情熟悉掌握了,他也交了不少農(nóng)民朋友,他們都是樸實憨厚的農(nóng)戶。通過和他們交流,使朱建榮深切地感受到農(nóng)村工作的辛苦和農(nóng)民生活的艱辛。對于這個偏遠貧困的小山村來說,朱建榮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說:“我們駐村不僅要做好幫扶工作,也要配合鎮(zhèn)、村干部做好脫貧攻堅沖刺清零任務,更要注重從最樸實、最平凡、最純潔的鄉(xiāng)村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磨礪自己,讓自己成長起來。”
“我們駐村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義是什么?駐村怎么駐,怎樣才能讓群眾滿意?怎樣才能讓群眾真正得到實惠?這是每次召開扶貧會議不變的討論主題,也是朱建榮時時刻刻在思考的問題。自從來到碗廠村,朱建榮始終保持消防隊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充分發(fā)揮宣傳員、信息員、戰(zhàn)斗員、監(jiān)督員、服務員、指導員的作用,深入基層農(nóng)村開展“講、訪、幫、促”活動。通過為村民辦成一件實事、好事,朱建榮更覺是一件快樂的事。
朱建榮(左一)入戶宣講政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工作不論大小、輕重,每一件事朱建榮都用心去做、耐心去做,盡最大努力做好。同時,還不斷調(diào)整工作方式,自己主動找事做,積極向村民介紹自己,真心可以換來真情,付出點滴汗水,贏得的是一身管用的經(jīng)歷,奉獻一點一滴微不足道的力量,忙碌的駐村生活讓朱建榮豐富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讓平凡的人生在駐村工作中發(fā)光發(fā)熱。
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朱建榮都會靜下心來,暗自告訴自己,既然來駐村就應該為鄉(xiāng)親們做點什么,要為這片土地留下點什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駐村工作,這是人生難得的歷練。朱建榮身上時常裝著一個小本子,每走訪一戶他都把貧困戶家里的人口結(jié)構(gòu)、教育醫(yī)療保障、家庭收入以及在生產(chǎn)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都記下來,做到心中有數(shù)。除了力所能及的幫助村民解決困難外,他還主動要求和村干部一起去接待村民來訪,調(diào)處化解矛盾糾紛,慰問生活困難的群眾。
朱建榮(右三)與群眾拉家常。
駐村工作是平凡的、枯燥的,每當看到老百姓那樸實無華的笑容,朱建榮無不深深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把這份責任和使命融入到工作中去,融入到村民中去,帶著一名共產(chǎn)黨人的信念,走村入戶、訪貧問苦,聽取村情民意,掌握村里最需、群眾最盼的事,謀劃切合實際的目標,與干部群眾凝心聚力,一步一個腳印去改變村里的面貌。
朱建榮說:“當你真正進入一個小小的村莊,你會逐漸覺得這是個大社會,更像一本書。你越往下讀,就會越發(fā)覺得,內(nèi)容太豐富,人物太生動,故事情節(jié)難以預料。”
駐村一年半以來,看著易地扶貧搬遷的住房平地而起、村組入戶道路逐漸改善、農(nóng)村危房改造逐步收尾,朱建榮心里甚是高興,但他覺得成績不是終點,精彩永遠是扎實努力的明天。現(xiàn)在,距離脫貧攻堅剩下的時間屈指可數(shù),朱建榮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發(fā)揮昭通烏蒙消防鐵軍精神,堅決打贏打好碗廠村的脫貧攻堅戰(zhàn),給黨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 娟 唐 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