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19-12-18 17:03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黨有史以來第一次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會議。
會議充分肯定了十九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并強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戰(zhàn)略規(guī)劃:即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yōu)越性充分展現,并對如何堅持和完善13個方面的制度體系作出部署。
這次會議對“制度”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強調正是具有強大優(yōu)勢的制度使我國富起來強起來。我們要全面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就必須要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性、人民性和優(yōu)越性,切實增強制度自信。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憑空產生的,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接力探索、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扎根于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實際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盲目照抄照搬他國經驗,也不是紙上談兵,是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制度。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起決定性的要素,但同時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又能反作用于生產力。制度體系是上層建筑的集中體現,也就是說,一種制度的科學性就體現在它是否能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也證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性。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yōu)化,區(qū)域發(fā)展協(xié)調性增強;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推出1500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發(fā)展成果更公平更廣泛地惠及到每一個人;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強軍興軍開創(chuàng)新局面,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
這與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出現的各種亂局形成了鮮明對比,根本原因就在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能夠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人民性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并不像資產階級政黨那樣,代表特定的利益集團,而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共產黨宣言》指出:“過去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我們的政黨之所以叫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我們的行動綱領是《共產黨宣言》,我們正在進行的是共產主義運動,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我們最終要通過共產主義這一種更加先進更加美好的社會形態(tài)來達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步形成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系統(tǒng)的制度體系。“五四憲法”的頒布用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專政的根本原則明確固定下來,同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中國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確立。在政黨制度上,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在民族關系上,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在社區(qū)基層,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這一制度體系,最大程度地保證了人民廣泛的政治參與,使人民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滿足人民對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方面的訴求。為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讓改革發(fā)展的成果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到全體人民,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人民群眾的生態(tài)權益提供保障,用優(yōu)美環(huán)境造福子孫后代。為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提供保障,滿足人民多樣化的需求,切實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遵循的“人民立場”與資本主義制度遵循的“資本邏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資本邏輯本身以追求利潤為價值目標,不能保證社會自由、平等、公正、和諧等,不能保證發(fā)展成果為人民共享,極易形成“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的根本弊端。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價值追求,從而獲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擁護和支持。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一方面體現在這種制度所堅持和追求的核心價值理念。它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制度,它的最終目標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當中。這一制度體系,既充分尊重和保障個人民主權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既充滿活力又富有效率。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實現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歷史性巨變,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經濟結構實現由低級到高級、不均衡到相對均衡的巨大調整,經濟發(fā)展的協(xié)調性明顯增強。對外經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規(guī)模均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實現由貧困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科技和教育實現了由相對落后到突飛猛進發(fā)展的轉變,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這些轉變正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yōu)勢。它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有利于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有利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zhàn);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國家統(tǒng)一。
回顧新中國70年來的歷程,我們自豪于今天的成就,也要銘記前人的奮斗;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更要面向未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來之不易,才能深切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現出的巨大優(yōu)勢,從而堅定我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
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十九大報告指出,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堅信:只要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把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