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9-12-31 10:28王洪兵清楚地記得,2001年7月的一天,炎熱的金沙江邊,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妻子去山上挖野菜,回來后得了一場重病。那時候路沒通,是村里人幫忙抬著妻子到衛(wèi)生院去治病的,擔架還是他用竹子捆綁成的。從家到衛(wèi)生院的路,又窄、又長、又陡、又滑,窄得比胖婆娘的腰還細,長得叫人心急如焚,陡得半邊身子都映襯在金沙江里,滑得恨不得在鞋底板上釘釘子。三天后妻子撒手人寰。那一年,王洪兵24歲,女兒3歲,兒子1歲,還有一個年邁的母親。他至今都沒想明白,看起來就是感冒和發(fā)燒的癥狀,怎么就要了妻子的命。又或者,是那場奇怪的雨,奪走了妻子的命。今年是妻子去世的第18個年頭,他也一直未再婚。
王洪兵的老家在永善縣檜溪鎮(zhèn)得勝村巖灣村民小組,整村地形以金沙江直上成墻巖呈階梯狀分布,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氣候惡劣、土地貧瘠,與四川省渡口鄉(xiāng)隔江相望,地勢險要。解放前因各勢力爭奪,革命斗爭激烈,均以勝利告捷,故名為得勝,有紅色基因,民風淳樸濃厚,同時也是深度貧困村。
原本就貧困的家庭,隨著妻子的離去,勞動力更薄弱,19畝地1個勞動力,實在無法承受。再三思考后,他將大部分土地租給了別人,留了幾畝地給母親種包谷,作為喂豬的食料,從此開始了他的拾荒之路,至今18年。那些年路不通,去鎮(zhèn)上賣廢紙和瓶子,只能用背簍背、用腳走,來回要兩個多小時。2006年底,村里通了路,拾荒的路寬了許多。2012年,王洪兵買了輛三輪車用于拾荒,容量大、便捷,到鎮(zhèn)上只要半個小時。2013年得勝村被識別為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99戶,王洪兵是其中之一。2018年,全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30戶,王洪兵也在其中。
這十多年來,靠著拾荒微薄的收入,他一人拉扯大了兩個孩子,女兒幾年前已出嫁,兒子在外務工四年了,如今母親健在。今年12月2日,王洪兵搬進了永善縣紅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家,兒子也從外地趕回來幫忙搬新家。他說:“國家?guī)椭覀冃蘖朔孔樱貏e知足、特別幸福,同時自己不能閑著,還得繼續(xù)做點事情,這樣日子就過得更好了。”跟隨了他多年的三輪車也一并來到了新家,再次陪他開始新的拾荒之旅;母親也閑不住,也跟他一起拾荒。他還說:“收購站就在安置點下面加油站旁邊,來回都很方便。廢紙、廢鐵、瓶子能每公斤賣0.6元,即便向別人收購是每公斤0.4元,我每公斤還能賺0.2元。”說這話的時候,他的嘴角揚起了微笑。這18年里,雖然這一分一厘來得不容易,但卻讓他支撐了整個家,拾荒者也拾到了幸福。
一切樂境,都可以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以由勞動解脫。勤勞一日,未必一夜就能安睡,只有勤勞一生,才能幸福長眠。
如果你有不用的廢紙、廢鐵、瓶子,請找王洪兵,他是一名幸福的拾荒者,他能把幸福和勤勞傳遞給你。他的家就在不遠的地方,紅光易地扶貧安置點48幢2單元201室。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