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9-12-31 11:13在我看來,倔子和烈臣身上都有一種共同的特質(zhì),那就是骨氣。骨氣是志氣的基礎(chǔ),志氣是骨氣的表現(xiàn),二者又互為因果關(guān)系,沒有骨氣的志氣是無源之水,不可能有真正的志氣;沒有志氣的骨氣是無本之木,不可能有真正的價值。骨氣是為志氣而生的,沒有骨氣何來志氣?一個人有了骨氣,志氣才會堅如磐石,恒久不變。從這一意義上講,骨氣就是底氣,才會燃燒激情,奮起直追,開拓進取;骨氣就是朝氣,才會積極向上,生龍活虎,釋放能量;骨氣就是正氣,才會公道正派,剛正不阿,仗義執(zhí)言;骨氣就是大氣,才會不計一得一失,勝不驕,敗不餒;骨氣就是膽氣,才會直面人生,越挫越勇,敗中求勝;骨氣就是人氣,才會不欺不詐,左右逢源,心想事成;骨氣就是旺氣,才會催生動力,勢不可擋,成就偉業(yè)。
有一句諺語,叫做“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句諺語旨在警醒世人:“窮不過三代”,窮是可以改變的,第一代受窮,不會代代受窮,最多第三代就會窮則思變,找到出路,發(fā)家致富;“富不過三代”,富也是可以改變的,第一代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到很多錢,第二代卻不知道錢的來之不易,只知道家里面有花不完的錢,等坐吃山空后,也就沒有第三代花的錢了。有什么樣的因,就會有什么樣果,有骨氣就有志氣,窮變富;無骨氣就無志氣,富變窮。
我們經(jīng)常說,扶貧先扶志。這話沒錯,但扶貧的對象若沒有骨氣,這個“志”也扶不起來。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告訴我們,內(nèi)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nèi)因才起作用。一個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慣的山坡不嫌陡”,不思進取,滿足現(xiàn)狀;可怕的是胸?zé)o志向,好逸惡勞,滿足“等靠要”;可怕的是扭曲的榮辱觀,不以窮為恥,反以窮為榮;可怕的是脫貧了也不愿“斷奶”,吃上癮了,誰叫他“斷奶”,他就與誰急,大吵大鬧,無休無止……這樣的人,即使富起來了,也會影響后人,陷入“富不過三代”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