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0-02-16 19:492月16日清晨,在彝良縣奎香苗族彝族鄉(xiāng)松林村,初春暖陽升起,不少村民邁出家門,或扛著鋤頭鐵鏟,或腳穿膠鞋雨靴,走上田坎,走進農田。
“老吳,你口罩沒戴好哦,鼻梁那里的鐵絲要捏一下,這樣防護效果才更好!回家后記得要用肥皂認真洗手。”戴著紅袖章、拿著大喇叭的助耕隊員韓明磊走到吳有春家地里,指導他帶好口罩,還不時地對其他正在干活的人喊話:“戴好口罩,不要扎堆……”
“我們還為居家隔離的群眾和缺勞力的農戶提供物資代購和育苗服務,讓他們不錯過農時。”松林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陳昕杰介紹道。除此之外,還在村上設立了農資配送服務點,村民只需在家電話訂購,服務車就送貨上門。
旁邊地里,佩戴口罩的農耕機手熟練地駕駛農耕機“突突突”前進,青煙過處,翻出的層層新土味在空氣里蕩漾。
看到眼前的場景,奎香鄉(xiāng)寸田村真銀種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的劉真銀戴好口罩、扛起鋤頭下了地,“黨員干部教我們防疫,現在又來指導生產,我們的大棚蔬菜基地陸續(xù)復工。我們不能光呆在家里曬太陽,也得動起來,這樣既不誤農時,還可減少聚在一起擺龍門陣,做到防疫和春耕兩不誤。”
當前,正是疫病防控的特殊時期,也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期。為不誤農時,彝良縣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實,以黨組織、黨員“雙報到”志愿服務活動和錯峰上下班彈性工作AB崗制(A崗在單位上班,B崗上“疫”線)為載體,廣泛動員黨員干部、駐村隊員、農技人員、入黨積極分子等,組成黨員志愿者服務小分隊分赴田間地頭,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春耕生產,助推全縣各項春耕備耕工作有條不紊推進。
經過測體溫、消毒、戴口罩、登記等一系列程序后,龍街鄉(xiāng)坪子村的黨員志愿服務隊員和10來個鄉(xiāng)親又忙了起來。今年坪子村計劃栽種烤煙2279畝,之前群眾為燃油的事憂心忡忡,該村黨員志愿服務隊采取“三個一”工作機制(一名領導定點統(tǒng)籌聯系、一名工作人員專項協(xié)調、一名村干部全程跟蹤),專程幫助90余戶群眾代購燃油4200余斤,統(tǒng)籌協(xié)調解決春耕生產與疫情防控中物資運送問題,群眾臉上都寫滿了感激。
“我村采用分時下地、分散干活等方式,避免人員集聚,確保有序下田。在縣里的支持下,烤煙育苗、化肥、農藥都得到保障,現在洋芋種植等農事正常有序。”坪子村村干部彭祥明介紹道。
鐘鳴鎮(zhèn)獸醫(yī)站的陳倫彩和同事,春節(jié)以來一天都沒休息,每天進村入戶持續(xù)開展大排查、大清洗、大消毒、大檢疫、大免疫“五大行動”,一手抓農村疫情防控,一手抓農村動物防疫,轄區(qū)內現已全面防控到位。
隨著氣溫升高,彝良縣農技站站長楊鑫,每天都奔走在鄉(xiāng)間田野指導錯峰、分流生產,為切實保障疫情防控與春耕生產“兩不誤”,他還通過“線上”電話、微信服務等方式,在疫情防控宣傳做“加法”,通過調整產業(yè)結構,在人員比例上做“減法”。
“我是黨員,我先上。”在田間地頭,黨員志愿服務隊積極發(fā)揮各自作用,進家入戶為送技術、送信息、送物資、送服務,及時解決春耕生產中的各種困難,用真心換得群眾安心。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要有黨員的身影。”彝良縣委組織部部長陳皓霽說,為了確保農業(yè)生產、疫情防控兩不誤,彝良縣成立了146個黨員助耕隊,由支部書記任隊長,胸別黨徽、袖帶紅袖章,紛紛走到田間地頭,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同時,充分發(fā)揮黨員志愿者和骨干農技志愿者作用,組織各類技術人員近500人次,通過“線上”電話、微信服務、田間地頭等方式做好農業(yè)技術指導。全縣儲備馬鈴薯種薯4.3萬噸、化肥已2.6萬噸、農膜360噸,并按照“自下而上統(tǒng)需求、自上而下搞配送”的方式,設立村級農資配送點139個,由村組干部逐戶統(tǒng)計需求,再通過專人配送到戶,既減少了人員流動和聚集,又有效保障了春耕物資需求。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易盛芳 通訊員 鐵盛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