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0-03-12 11:28母愛的偉大,源于無私,它滋養(yǎng)萬物、充盈于天地之間。今天,記者講述的是威信縣一群“代理媽媽”愛心志愿服務(wù)者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故事,他們非親非故,卻勝似親人。
威信縣“代理媽媽”愛心志愿服務(wù)源于2012年。2012年,威信縣水田鄉(xiāng)灣子苗寨許多家庭留守兒童缺少監(jiān)管,加之孩子們漢語表達能力差,在學習上與老師出現(xiàn)了溝通障礙。鑒于上述情況,由威信縣文明辦牽頭、威信縣婦聯(lián)組織的“代理媽媽”志愿服務(wù)隊開啟了首趟愛心專列,直奔威信縣水田鄉(xiāng)灣子苗寨,她們教孩子們說漢語、做作業(yè)……及時送去了溫暖。2013年,威信縣“代理媽媽”志愿服務(wù)隊榮獲“全國優(yōu)秀志愿服務(wù)隊伍”光榮稱號。
2019年,為了幫助龍溪小區(qū)易地搬遷安置點孩子們更好地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在縣委、縣政府的關(guān)心下,由威信縣婦聯(lián)組建了一支專門服務(wù)龍溪小區(qū)的“代理媽媽”志愿服務(wù)隊伍。3月7日,《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一行走進了威信縣龍溪小區(qū)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龍溪小區(qū)一共有252個留守兒童,他們的“代理媽媽”由69名志愿者擔任,她們以“媽媽”的身份,深入到孩子的家庭和學校了解其生活和學習情況,像親生母親一樣給予陪伴和關(guān)懷。在龍溪小區(qū)的婦兒之家,記者見到威信縣藍天幼兒園的老師們正在教孩子們排練舞蹈和做手工,老師們也是“代理媽媽”。記者隨后走進了小區(qū)里的三個家庭。
聊天是最快樂的陪伴
走進A1幢2708號房,這是苗族小姐妹韓香義、韓香美的家,“代理媽媽”熊萍正在和她的6個孩子們聊得熱火朝天。除了韓香義、韓香美兩個女兒,還有4個兒子,他們分別來自另外4個家庭,孩子們都親切地叫她“熊萍媽媽”。在這場聊天大會中,4個男孩子踴躍發(fā)言,他們4個是同班同學,互相“揭短”、“告狀”,一籮筐的壞事被抖落一地;8歲的韓香義、7歲的韓香美,在一旁安靜地聽著,他們時而哈哈大笑,時而爭得臉紅脖子粗。13歲的魏圓說道:“熊萍媽媽,放假之前吳海友拿東西砸了豪車,被老師批評了。”12歲的吳海友急忙解釋道:“不是豪車,是面包車。”熊萍說道:“我問過老師了,是面包車,但是以后不允許這樣了。” “嗯嗯。”吳海友點頭答應(yīng)。“趙隊長、趙老大,說一說放假之前,你有沒有干過壞事?”熊萍把話題指向了11歲的趙長林。趙長林是4個兒子中年齡最小、最大方、最調(diào)皮的,為了管好幾個孩子,熊萍讓趙長林當了隊長。“也沒什么,就是上課講小話、還丟了紙團打同學。”趙長林不好意思地說道。“熊萍媽媽,他還打了教室里的玻璃。”11歲的李清海跳起來說道。“這個事情我問過老師了,玻璃沒有打碎,只是裂了縫。但是這種危險的事情,堅決不能做了。”熊萍對趙長林語重心長地說道。“我知道錯了,以后不這樣了。”趙長林向熊萍承認了錯誤……整個房間裝滿了歡聲笑語,孤獨和寂寞落荒而逃。
韓香義、韓香美的父母今天恰巧也在家,他們再三叮囑兩個孩子:“我們平時不在家,你們一定要聽熊萍媽媽的話,她對你們那么好。”熊萍在威信縣衛(wèi)健局工作,這次家訪,她給孩子們帶來了口罩和酒精,還給韓香義、韓香美帶來了《簡筆畫》的書。每次來家訪,除了陪孩子們寫作業(yè)、寫日記,熊萍大部分時間都喜歡陪孩子們聊天,他們每次能聊上兩三個小時。熊萍對記者說:“孩子們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聊天是最快樂的陪伴,我們每次都聊得熱火朝天。”
溫柔是最長情的呵護
走進A7幢603號房,8歲的萬靜嫻披著剛洗過還有些濕潤的長頭發(fā),很享受地半躺在沙發(fā)上,一只腿慵懶地搭在常文莉的身上,兩眼盯著電視在上網(wǎng)課,常文莉正埋頭給她修剪腳指甲,旁邊的3個姐姐也在認真地聽課。不一會兒,萬靜嫻起身把頭靠在了常文莉的肩上,她的小臉在肩上來回磨蹭著;又過了一會兒,萬靜嫻伸手摸了摸常文莉的頭發(fā);幾分鐘后,萬靜嫻又用普通話喃喃自語道:“媽,你看電視里面講的這個課……”萬靜嫻的視線始終沒有離開過電視,面對記者的鏡頭也視而不見。這是“代理媽媽”常文莉和她的4個女兒其樂融融的畫面,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若不知情,誤以為常文莉是她們的親生母親。
常文莉在威信縣縣委編辦工作,她只有一個兒子,已上大學,她一直想有個女兒。報名參加“代理媽媽”之前,她找到威信縣婦聯(lián)副主席吳蘭,再三要求要照顧女兒。“一下子有了4個乖巧、漂亮的女兒,把我高興壞了。”常文莉高興地對記者說道。這4個女兒中,8歲的萬靜嫻、12歲的萬紫銀來自一個家庭,9歲的彭嘉欣、10歲的彭嘉榮來自另一個家庭。每次來看望她們,常文莉都要給她們洗頭、修剪指甲,把她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有時候常文莉會把4個女兒帶去自己家,給她們做燒烤、包餃子。為了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常文莉和女兒們平時都用普通話交流。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但是我這份’代理媽媽’的職業(yè)不退休。用心對待她們,聽見她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喊我一聲’媽媽’,這就足夠了。”常文莉?qū)τ浾哒f道。
走進A3幢1205號房,15歲的王中偉正在寫作業(yè),“代理媽媽”宗雙鳳正在一旁指導。王中偉的爸爸媽媽長期在老家以種菜為生,龍溪小區(qū)的家平時都是他一個人住、一個人做飯吃。因為戶籍的原因,15歲的王中偉今年才上小學五年級。除了王中偉,魏康程、韋思盛都是宗雙鳳照顧的孩子,全是石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
每次帶孩子們外出,宗雙鳳都要把自己8歲的兒子吳雨墨帶上,希望兒子跟哥哥們交流、玩耍、做朋友。2019年10月20日,宗雙鳳帶4個兒子去看了電影《中國機長》,看得孩子們熱血沸騰。看完電影后,孩子們按要求寫了觀后感,宗雙鳳開設(shè)了小課堂,讓孩子們互相指出各自在寫作中存在的優(yōu)點和缺點。2019年11月9日,宗雙鳳帶4個兒子去參觀了科技館。“參觀了科技館,深切感受到中國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和信心,科技在現(xiàn)代生活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通過這次參觀,讓我們與科技進行了一次近距離的接觸,給我的印象很深刻……”,這是王中偉寫的觀后感中的一段話。每次家訪,宗雙鳳會給他們帶去故事書,要求他們寫讀書筆記,把優(yōu)美詞匯、精彩句段、閱讀感想寫在筆記本上,讓孩子們輪流講故事聽。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都會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無論是什么種子,都請耐心陪伴他沐浴陽光和風雨,靜待花開和成長!”宗雙鳳在朋友圈里這里寫道。宗雙鳳在威信縣委宣傳部工作,她對記者說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希望他們在玩耍的過程中快樂學習,畢竟我們不是專業(yè)的教學老師,學習輔導上能力有限。”
這只是龍溪小區(qū)里其中三位“代理媽媽”的剪影,在威信還有許多這樣的志愿者在默默付出。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多過去了,孩子們從不敢抬頭與“代理媽媽”對視,變成主動熱情擁抱“代理媽媽”;孩子們從上課不敢舉手回答問題,變成了課堂上的積極分子;孩子們從不敢說普通話,變成日常生活都講普通話……疫情期間,“代理媽媽”們通過電話和視頻跟孩子們保持聯(lián)系。
為使“代理媽媽”志愿服務(wù)活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威信縣婦聯(lián)通過建平臺、建立臺賬、召開啟動儀式、召開交流座談會等方法,加強與“代理媽媽”的管理、溝通、分享經(jīng)驗,推進活動的常態(tài)化、品牌化、特色化。一是為每位“代理媽媽”及學生建立檔案,制定學生服務(wù)內(nèi)容、家訪記錄表、服務(wù)成效管理臺賬、學生積分銀行卡,并根據(jù)個人情況擬定幫扶計劃。二是建立“代理媽媽”工作群,促進工作更規(guī)范、更科學地發(fā)展。三是不定期在龍溪小區(qū)婦兒之家開展“防性侵、道路交通、防火防電、防拐騙”等安全教育知識講座及親子游園活動。四是每周組織“代理媽媽”開展家訪活動,通過教師及家長及時了解、掌握留守兒童的學習及生活情況,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應(yīng)對。五是做到四個堅持。堅持“一訪”,每月家庭走訪一次;堅持“二聯(lián)”,每周與班主任和家長電話聯(lián)系一次;堅持“三幫”,幫學習、幫思想、幫生活;堅持以“精神鼓勵”為主,減少物資贈送幫扶形式。
威信縣婦聯(lián)副主席吳蘭告訴記者:“龍溪小區(qū)這69個’代理媽媽’,有61個來自縣直各機關(guān)、企事業(yè)單位,她們大多都是二孩家庭,一邊要處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一邊要照顧小區(qū)里這群孩子。她們從不叫苦,但我知道她們的艱辛和不易。希望更多有愛心的媽媽加入到我們的’代理媽媽’志愿服務(wù)隊伍里來。”
威信愛心公益特崗,誠招天下母親!限女性,溫柔、善良、有愛心;會做飯,懂柴米油鹽醋;無薪水、無假期、無任何補貼;終身事業(yè),不退休、不辭職!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燕 董超 邱陽燦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