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0-04-30 10:24破曉時分,昭陽區(qū)靖安跨縣(區(qū))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qū)還沉浸在一片靜謐之中。35歲的唐仁維已經(jīng)麻利地穿上水鞋,系上塑膠圍裙,在大大小小的水族箱前忙碌起來。
魚蝦的供氧是否充足?需要補充哪些貨源?如何保證一天的銷量?這些都在唐仁維的盤算里。他絕不愿因為自己的偷懶,而錯過任何一單生意。
唐仁維是來自彝良縣柳溪苗族鄉(xiāng)水果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群眾。他說:“一家6口人已經(jīng)搬到靖安新區(qū)4個月了。”至今,他仍然記得母親第一次進城時的興奮模樣。
唐仁維回憶,他家離村上有5公里,過去沒有通公路,進出只有一條羊腸小道。所有東西都靠人力來背,腳力好的人至少也要走1個多小時。
2000年,因為家庭負擔太重,唐仁維的父親外出打工便再也沒有回來。沒辦法,母親只能讓大哥去浙江省打工供二哥讀書,年僅15歲的唐仁維也早早地輟學,去幫人挖地、鋤草,靠著5元一天的零散收入維持家里的開支。
“當時我們住的還是茅草房,后來,找周圍鄰居幫忙,伐木材、背石頭、疊瓦片,修了一個多月才修好這個瓦房。”指著手機上的照片,唐仁維哽咽地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夢想就是能搬出大山。”
2017年,唐仁維終于等來了靖安跨縣(區(qū))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機會。他說:“盡管母親和妻子開始不同意,認為出去以后沒有收入來源,但我不想讓兩個孩子將來也困在貧窮的深山里。”最終,唐仁維用自己的堅持說服了家人。
“政府已經(jīng)提供了這么好的條件,我們自己更要努力創(chuàng)造,永遠靠政府吃要不得!”唐仁維篤定的話語里沉淀著他對黨委、政府的感激和擺脫貧困生活的堅韌不屈。
搬到靖安新區(qū)以后,唐仁維沒有“等、靠、要”,而是發(fā)揮主動性,想方設法在附近做生意。恰逢同村的親戚唐遠城邀請他合伙賣魚,兩人一拍即合,立刻到昭陽區(qū)各大農(nóng)貿(mào)市場進行考察。回來后,他們四處向親戚朋友借貸,在靖安安置區(qū)開起了北部灣海鮮批發(fā)店分店。
唐仁維說:“現(xiàn)在主要是零賣、供燒烤店。除去水電,一天有200元左右的純收入。”他相信,只要肯勞動,踏踏實實地做好經(jīng)營,幸福的日子離他不會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