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0-07-30 15:07![]() 7月27日一大早,吳光武簡單洗漱后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天色微明,雨露社區(qū)的公交車站臺上站滿了準備去香蔥種植基地務工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干凈的襯衣扎在泛白的牛仔褲里,看起來精神干練,人高馬大的吳光武在人群中特別地顯眼,他正組織搬遷群眾有序上車,80多名雨露社區(qū)的搬遷群眾在他的帶領下到香蔥基地去栽蔥、拔蔥。 去香蔥基地務工的搬遷群眾,按照栽蔥、拔蔥的數量計算,每人平均一天有70—80元的收入。為了讓留守在家的閑散勞動力能創(chuàng)收貼補家用,吳光武想盡各種辦法,挨家走訪,了解群眾就業(yè)意愿,只要有招工信息,他就立刻通知居民,這是最近吳光武最操心的事。 ![]() 39歲的吳光武是魯甸卯家灣安置區(qū)雨露社區(qū)6棟的一名樓棟長。從低保戶就業(yè),到幫忙照看孩子、維修水電……每天入戶走訪、上傳下達,吳光武對這樣的工作樂此不疲。 吳光武老家在永善縣大興鎮(zhèn)駱丘村,3月15日,他搬到了魯甸縣卯家灣安置區(qū),因父母年事已高,家里的孩子還小,無法外出務工,他選擇在家附近務工,照顧一家老小。作為一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一名共產黨員,吳光武成為首批“走馬上任”的樓棟長之一。 ![]() 樓棟長雖帶長,卻不是官,憑熱心為居民服務、解憂。雨露社區(qū)6棟142戶600余人,每家的情況吳光武如數家珍。檢查公共區(qū)域環(huán)境衛(wèi)生、安全情況、化解矛盾糾紛、上門走訪,宣傳解釋脫貧政策,了解居民特別是孤寡老人、困難戶的訴求并向社區(qū)反饋,這是吳光武的工作日常。 剛當上樓棟長時,部分居民對他并不買賬,對樓棟長存在的意義也有質疑,吳光武入戶走訪了解居民信息時也常吃“閉門羹”,事情做好了有的認為是應該的,做不好就是樓棟長的責任。但吳光武以實際行動打破了這些質疑,為搬遷群眾提供“保姆式”的服務。許多大山里搬遷來的群眾一時適應不了由村民變市民的生活,吳光武都挨家挨戶上門指導,電梯怎么使用、衛(wèi)生怎么打掃、被子怎么疊放等,他都一一示范。生怕老人在家孤獨,他會去老人家里和他們拉家常,了解老人的需求。想要找工作又沒有門路的群眾,他會第一時間把有用的招工信息跟他們說。夫妻間鬧矛盾的,他會站在雙方的立場,為其做思想工作。 ![]() “老人家要多曬曬太陽,散散步,不要一天都待在家里。” “要照看好小孩,過馬路一定要牽著孩子的手。” “有什么困難直接來找我,不要怕麻煩。”這些話吳光武時常掛在嘴邊,群眾聽到他發(fā)自內心的關懷和行動都特別的感動。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關心家庭困難人員、關愛獨居老人也是吳光武工作的重點。他每天都要上門了解6棟老人和困境兒童的生活情況、身體狀況,為他們代購生活物資并送到家。6棟2單位1503室的盧生鳳,家里有一個智力障礙的兒子,還要照顧一個8歲的小孫子,吳光武對他們家也是格外地關心照顧。盧生鳳說:“我們孤兒寡母的搬到這里來,人生地不熟,吳光武只要有什么好的政策都會想到我們,油、米、面經常會給我們家送來,小孫子也幫我照看,這么好的人哪里去找啊!”盧生鳳8歲的小孫子也插嘴道:“我非常喜歡新家,也很喜歡吳大爹,在這里我還有很多朋友。” 在吳光武的微信中,樓棟長的聊天群被設置成置頂。只要微信群里有什么大事小情,他都第一時間解決。他始終認為,群眾的矛盾在客廳就要解決好,矛盾不能出6棟。吳光武說:“社區(qū)指哪兒,我干哪兒,一定當好這個樓棟長,展現共產黨員本色,起到先鋒模范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