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0-10-10 14:59連日的陰雨過后,天氣晴好,秋意漸濃。
去往昭陽區(qū)蘇家院鎮(zhèn)迤那村26組的路不遠,穿過蘇家院集鎮(zhèn)沿著水泥路車程不到20分鐘。道路兩旁是廣袤的蘋果園,紅彤彤的蘋果在枝頭搖搖欲墜,露水點綴下,被陽光照射后顯得格外晶瑩剔透。
記者一行到的時候,一個身形高瘦的老人站在路邊正興奮地向我們揮著手,他飽經風霜的臉上,布滿了深深的皺紋,卻擋不住眼里熠熠閃耀的自信。
老人一邊興高采烈地自我介紹,一邊迫不及待地帶著記者穿過鋪滿“銀色被子”的蘋果林。
這個老人就是李官生,今年58歲。
作為20世紀80年代村里難得的高中生,他曾參軍入伍,也曾外出務工,卻最終回歸田野,選擇與“果”結緣。
“沒有其他的原因,就是喜歡研究果樹。”手摩挲著蘋果樹,李官生動情地說。
自1992年以來,他先后嘗試過種梨和桃,一邊學習種植技巧,一邊不斷地積累經驗。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從選苗、栽種到成果管理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一竅不通到胸有成竹。
在一棵蘋果樹上挑選片刻后,從滿枝滿干的紅蘋果中選中了一顆摘下。
“這個肯定甜!”他堅定地一邊說著一邊把蘋果遞給了記者。
“咔嚓!”一口咬下去,果然,甜脆多汁,汁液溢滿口中,宛如甜津津的蜂蜜,沁入五臟六腑,從毛孔里透出滿足的味道。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對蘋果產業(yè)越發(fā)重視,李官生也聞到了商機,心想:“自己種了這么多年的果樹,蘋果肯定也種得成。”
“科技致富,科技才能改變命運。現(xiàn)在市面上的蘋果那么多,要讓自己種的蘋果更有競爭力,肯定要在質量上占據(jù)優(yōu)勢才行。”正說著,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李官生轉身跑回家里,從書柜里翻出了一本汪景彥、叢佩華所著書籍——《當代蘋果》,激動地說,“多虧了這本書,我種蘋果的技術就是從這里學到的!”
厚厚的一本書,被來來回回無數(shù)次翻閱,已泛起折痕,書中關于覆草技術的介紹,被老李著重標記,格外醒目。書上茂密的果樹下蓋上了一條條“反光”的被子,正是和剛剛在果園里看到的場景一模一樣。
李官生說,覆草技術就是利用雜草覆蓋,既有效增加土壤腐殖質,同時蓄水保濕,而且利用了反光膜的特性讓蘋果日照更足,著色更均勻。
相比較傳統(tǒng)種植方法種出的蘋果,這種方法種出的蘋果個頭更大,口感更佳,在市場上廣受好評。
現(xiàn)在,李官生家的蘋果不僅有周邊慕名而來的人搶購,更通過抖音、微信等平臺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蘋果訂單。
看著蘋果產業(yè)一天天的紅火,李官生告訴記者,他也有不少的擔憂:“現(xiàn)在市場上蘋果的質量參差不齊,非常不利于昭通蘋果品牌的推廣。希望蘋果市場能夠進一步規(guī)范,打造出優(yōu)質的生態(tài)有機品牌。”
“在我的心目中,每一個蘋果都是有生命、有靈魂的,你怎么對待它,它就會怎么去回報你。”蘋果樹旁,這個精神矍鑠的老人,望著壓彎了枝頭的蘋果樹,眼懷希望。
(實習記者 劉卓婭 謝海燕?實習生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