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0-10-28 14:44有一個山村終于通自來水了,家家戶戶門前都安上了水龍頭,一開龍頭就來水。這是脫貧攻堅帶來的新變化,村民們感激不盡。
然而,這個山村告別了幾公里外挑水吃的歷史,卻沒告別落后的生活習慣,牛羊滿山跑,家雞滿村飛,草木受傷,村子弄臟,生活環(huán)境烏煙瘴氣。特別是,一些村民舍不得花錢換水龍頭,讓水長期“滴”著。一位70多歲的退休老人,回村居住,見了十分心疼,自己花錢,換掉“滴水”的水龍頭。奇怪的是,換過的水龍頭,有些仍在“滴水”。老人仔細查看才發(fā)現(xiàn),這些水龍頭沒關緊,以致“滴水”不止。他沒責怪這些村民,只是默默地行動,見誰家的水龍頭“滴水”就過去關緊。村民們不好意思了,自覺關緊自家的水龍頭。老人又默默地行動,天不見亮,拿著大掃帚,從村頭掃到村尾,天天如此。村民們不好意思了,見自家養(yǎng)的雞群滿村亂屙亂拉,也自覺行動起來,管束自家的雞群。牛羊不在指定的范圍放牧,山上的一些草坪和樹木被牛羊踐踏啃食,就這樣死去。老人又默默地頂著風雨,上山把這些牛羊驅(qū)趕到指定的范圍。村民們不好意思了,又主動管束自家的牛羊。有幾個村民學著老人的樣,帶頭打掃村子,帶頭驅(qū)趕牛羊,村民們互動起來,形成一支“環(huán)保”隊伍,共同管理牛羊和雞群。沒多長時間,這個村子就徹底改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駐村工作隊員以此為契機,帶領村民因地制宜,力走市場,大力發(fā)展特色產(chǎn)業(yè)。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觀念隨著改變,勁頭更大了,競相奔走“致富”路。
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是我們發(fā)展的根基。我們保護好它,才有充足的發(fā)展后勁,推動經(jīng)濟社會健康快速發(fā)展。也只有這樣,我們可能更好地共享發(fā)展成果。這就是“環(huán)保”意識,有人“帶動”才會喚醒大眾,這種“意識”才會植根大地,變成共同行動,繼而開花結(jié)果。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壞習慣要一點一滴改過來,好習慣才會一點一滴養(yǎng)成。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我們決不能吃子孫飯,斷子孫根。我們要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身體力行,帶頭做好。這種責任和義務還要薪火相傳,接力下去。?
“環(huán)保”行動不僅要從“我”做起,還要從“小”做起,珍惜“一滴水”才會珍惜我們的大江大河,讓“碧水清波”永遠靚麗;珍惜“一草一木”才會珍惜我們的大小山林,讓“不老青山”永葆活力。行動才是最好的榜樣,這一點,說得多不如做得好!
作者 李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