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南網(wǎng)
2020-11-11 15:03娜提邀請我摸一下她和妹妹娜迫剛下河抓了準備養(yǎng)起來的石蚌(河蛙),這是我長那么大第一次知道原來河蛙可以這么漂亮,但真的不影響我害怕它。我沒有拒絕,伸出一個指頭,屏住呼吸摸了摸它的背……咦?涼涼的,有點滑,又有些小凸起,好像也不是很可怕。然而,還沒等我把緊張的情緒調整好,娜提就迅速發(fā)來下一個邀請:“它的腳摸著更舒服喲,我拿給你試試。”我?guī)缀跏恰笆痹谠兀斡伤檬謱⒑油艿囊粋€腳掌撐開,放到我的食指上。我仍然記得那個食指被河蛙腳掌包裹的清涼觸感,但,我當時真的很害怕!
看著那提那雙充滿熱切的大眼睛,我無法拒絕:這對她來說可能是那天最棒的事,讓我摸河蛙其實是想和我分享那段歡樂的時光。另一層原因是,此行采訪不易,村民有一大半說不好普通話,年紀大一點的甚至聽不懂普通話,采訪組只能挨個和遇到的人說話,看誰能聽懂回應我們。娜提和娜迫這對小姐妹就是最早回應我的人,如果我拒絕了,她們會不會覺得失望……
記者鄭海燕采訪曼班三隊的孩子們
與想象中不同,眼前2018年底已經(jīng)脫貧的曼班三隊并不是煥然一新,它更像是一個“上新”的過程。拿住房來說,村民的房子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保持了拉祜特色的干欄式建筑,另一部分則是后來再次提升改造時建造的磚房,有廚房和衛(wèi)生間。生活習慣上,后期加建的磚房為村民專門設計了廚房,一些年輕人也開始使用電飯煲、電磁爐等電器,但大半人家還是很依賴火塘。信息聯(lián)通上,村里實現(xiàn)4G網(wǎng)絡全覆蓋,人們也慣用手機,但因為大多不識字,主要是使用了語音功能溝通,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還很有限。還有這里的人,老人最大的改變應該是不再見人就躲;年輕人則是村里脫貧的主要力量,通過發(fā)展產(chǎn)業(yè)、外出“見世面”,他們了解了一種和老一輩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穿時裝、騎摩托、微信賣茶……細小的改變透露著他們在努力融入這個時代;孩子在醫(yī)院出生,在校園成長,大多能說流利的普通話,會寫漢字,也玩網(wǎng)絡游戲,也想上大學……
記者鄭海燕采訪曼班三隊的孩子們
三天蹲點,采訪并非一蹴而就,每個人物形象的豐滿,每種現(xiàn)象背后的故事,都是經(jīng)歷數(shù)天時間挖掘才得以逐漸完善。大概是觀察的太多,也為了交流時方便,我開始不自覺模仿村民的生活習慣。一次采訪結束后,我在一位村民家樓下蹲著整理素材,一回頭發(fā)現(xiàn)新進報社的雨桐也蹲在旁邊整理自己的內容,浦美玲老師結束采訪與我們匯合時,見大家都在忙,也默默蹲下開始整理筆記,她忽然回頭問我:“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蹲著真的好放松啊。”此時,我們三個女記者,居然在路邊整齊的蹲了一排,這“畫風”現(xiàn)在想來真是絕了。
記者 鄭海燕
回來的路上,我腦海里閃過很多念頭:你說一個人“走出大山”需要多久?老人的答案可能是為什么要出去;年輕人的答案可能是等學好普通話,等賣了茶買個車;到了那些正在長大的孩子這里,答案會不會是從曼班三隊到勐海縣城這1個半小時的車程?從這點上來說,我感到自己是幸運的,雖然父母都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農(nóng)村長大,卻非常重視對我的教育,鼓勵我出去走、大膽闖。如今,我選擇了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yè),這個職業(yè)的特點,又讓我站到父輩沒有的角度,看到了更多未來的可能性,也印證了那些成長路上遇到的挫折沒有一個會白費。這讓我想起采訪娜四在茶山上那天,我問她,你覺得現(xiàn)在種茶和以前打工相比,你更喜歡哪個?她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而是說:“打工只有我自己能得著(受益),如果種茶,以后我的孩子也能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