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0-12-22 10:08劃坯子、劈篾條、編“里子”、做框架、把“里子”和框架編織在一起……各環(huán)節(jié)配合密切,工人們氣定神閑,動作舒展,似乎很享受竹編工藝的整個過程,連眉眼都是舒展的……這并不是某個非遺傳承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這是鹽津縣水田新區(qū)的搬遷群眾在鹽津粵滇竹文化有限公司務工的工作場景。
竹編在昭通是一項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誰也沒想到,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工業(yè)化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不但完整傳承下來,還為眾多搬遷群眾提供了工作機會,還能夠在時代的磨礪中再次煥發(fā)閃耀的光芒。
輪椅上的喜樂
在竹編廠的這些“手藝人”中,劉青明無疑是最打眼的一個:他跟大家圍坐在一起工作,工作臺卻是單獨的一個,而且比眾人的足足高出一倍。你再一看他身下就明白了,他坐的是輪椅,比大家坐的凳子也剛好高出一倍。劉青明在四五年前就因為股骨頭壞死失去了行走能力,以前在普洱鎮(zhèn)柏楊村二還組生活的時候,因為喪失勞動力,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睜睜看著妻子一個人掙錢苦苦支撐這個家,贍養(yǎng)老父親,撫養(yǎng)一兒一女。也因為這個原因,家里的經濟條件原來越差,并最終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9年8月,劉青明一家人接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搬家到了水田新區(qū)A區(qū)3棟,生活一下子全變了。劉青明最興奮的是他的活動范圍擴大了,老家山高坡陡,他的活動半徑只能是在家里。在新家,到處都是柏油路,到處都有人,他坐在電動輪椅上,哪里都去得了,去哪里都那么新鮮有趣。當然,變化最大的是他自己也到竹編廠接受了技能培訓,立馬就有了工作,可以靠著自己的勞動掙一份工資養(yǎng)家,這個變化對他來說是最可喜的。不但是自己有了工作,妻子也在新區(qū)花田小區(qū)找到了一份保潔工作。女兒是有文化的,在園區(qū)管委會有了一個公益性崗位,也能服務人民群眾,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兒子也可以放放心心外出打工掙錢。
劉青明的工作是把打磨好的青篾條和黃篾條細細編織起來,靠著篾條的自然的色澤編織出好看的紋理,最終織成一個簸箕的里子。這是個手上活,也是個技術活,他做得很仔細,也做得很嫻熟。
充滿希望的女人
長相甜美、比實際年齡看上去年輕的李忠會卻有著異乎尋常的人生經歷。李忠會有一個幸福的開頭,一家人在中和鎮(zhèn)艾田村翁興槽組過著平靜而幸福的生活。沒有想到,2017年,丈夫卻因病去世,把沉重的家庭的擔子甩給了李忠會一個人。丈夫去世的時候家里正是困難的時候,多年給丈夫醫(yī)病耗光了家底子,老大讀中學、老二讀小學,都正是用錢的時候。李忠會一個女人,除了在家種地、做家務,還要像一個男人那樣在周圍找些拌灰漿、抿墻壁等零工來做,才能苦苦支撐住這個家庭的花銷。
2019年8月,李忠會帶著兩個孩子搬遷到了水田新區(qū),這個時候大的孩子爭氣地考上了大學,小的孩子也上了初中,就在安置區(qū)附近地鹽津縣第二中學讀書。李忠會勤快,除了在竹編廠做工,還擔任著樓棟居民的管理服務工作,是她住地那個樓棟的樓棟長。她說,搬到新區(qū)生活條件好多了,做點工,一家人的學費、生活費就沒問題了,遠沒有在老家時那么苦那么累,大的孩子花銷大一點,親戚朋友也都幫襯著,沒有什么大的困難。她現(xiàn)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掙點錢,把孩子們教育成材。
竹藝里的人生
廠子里的管理人員羅興堯也是本地人,是昭通魯?shù)榭h龍樹鎮(zhèn)的人,他是因為在廣東的職業(yè)技術學校就讀,前年就進入公司工作了,公司到鹽津投資建廠以后,他作為昭通人,首先被廠子里作為最佳人選選派到鹽津擔任管理人員。他說,廠里看重的是鹽津隨處可尋的竹材,而且竹編作為實用性功能較強的工藝技術,多年來一直在民間傳承得比較好,當?shù)厝硕喽嗌偕俣紩稽c竹編手藝,培訓起來比較容易。
按照廠方的安排,很多搬遷群眾都接受了竹編技藝的培訓,工人劉定富年輕時候就會簡單的竹編技術,對竹編非常感興趣,廠里有老師來培訓的時候,他每場不落地接受了培訓。他說,廠里接受技術培訓的機會可多了,有時候是組織昭通本地的竹編技藝傳承人來培訓,有時候是全國各地著名的竹編受益人,他們都各有自己的技巧,學習以后對工作幫助很大。
目前,竹編廠研發(fā)的竹編品類多達二十來種,有觀賞性較強的竹匾、各式花瓶等,也有實用性較強的簸箕、筆筒、各式竹簍、垃圾桶等,當然也有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各類竹匣、梳妝盒等。但據(jù)羅興堯介紹,銷路最好的當屬竹簸箕,在沿海市場,消費者用它來裝干果、水果、或者盛放其他物件,由于工藝精美、觀賞性強,很多消費者非常喜愛,所以公司現(xiàn)在的訂單根本做不完,產品都是供不應求。目前,竹編廠的產品除了訂單銷售,還實現(xiàn)了網(wǎng)上銷售,多銷往浙江、廣東、福建一帶,工廠建起到目前一年多時間里,各類竹編銷售量都挺大,暢銷的品類賣了兩萬多件。
工廠背后的厚誼
在竹編廠務工的工人共有30來個,能夠長期堅持每天8小時上班的也有10來個。做了一輩子竹編的王云春老人并沒有靠著這門手藝脫貧,以前編出來的竹編,由于找不到市場,價格上不來,又耗時耗力,是個“沒用”的技術。很多時候是編了自己用、送給親戚朋友用。他也守著這門手藝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沒想到現(xiàn)在老了老了,這門手藝又吃香了。他在廠里做的工作是把竹筒劃成篾坯,再把篾坯用機器剝離成篾青、篾黃,他的工資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也算是得到了工作的認可,這讓他挺自豪的。
在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中,對口幫扶鹽津縣及另外三個縣的中山市切實采取措施和加大投入,助推昭通群眾脫貧致富。2020年,中山市投入幫扶資金3.5801億元,縣均8950.25億元。實施扶貧項目78個,選派黨政干部及專業(yè)技術人才215名。引進企業(yè)26家,實際完成投資10.0997億元,銷售農特產品4.5826億元。幫助貧困人口實現(xiàn)就業(yè)12060人,其中到廣東省就業(yè)2885人。
像鹽津粵滇竹文化有限公司這樣由中山引進的企業(yè),僅2020年一年就引進了26家,其中包括中山中匯集團、軍蒂集團、綠緣公司等。涉足竹筍加工、黃牛養(yǎng)殖、烏骨雞特色產業(yè)等。這些企業(yè)帶動了71615名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靜濤? 實習記者 孔竣 文/圖)